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678253
大小:40.02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13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投入地“变”一次多角度研读文本 ——《浅水洼里的小鱼》备课反思 研读教材,走进文本,既是语文教师备课的第一步,又贯穿备课的全过程。那么,语文教师应站在什么角度研读教材呢?笔者对此有一些思考。下面,谨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为例,说说笔者研读教材的过程。第一,站在作者的角度,尽量寻找作者写作初衷,与文本对话,完成求其“真”的过程。文本主要传递什么信息,主要抒发什么情怀?其源初本义为何?这一过程其实便是追寻文本基本涵义的过程。“识真”既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进一步求解的先在。和作者对话要力争准确
2、还原文字传载的信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与读者间固然由于诸多因素,无法达成合一的体认,但文字毕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阅读者完全可以凭借文字信息的深刻把握,最大限度地逼近作者的本义所在。要识得其“真”,就须真切地走进,实在地揣摩,从而还原抑或再建。和作者对话要以接近作者的情感,面对文本,时间、空间、阅历、气质都是横跨作者与读者间的鸿沟。阅读者就要设法通过先走近作者,再走近作品。《浅水洼里的小鱼》讲述的是”我”在清晨的沙滩上散步,发现成百上千的小鱼儿被海水送进了海滩上的浅水洼,这些鱼儿不
3、久将面临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的命运。一个小男孩将小鱼儿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扔向大海。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奇在玩着一种游戏,而是在执着地完成一项使命。这么多的小鱼,他是捡不完的,但他在尽力地捡着,扔着。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笔者尽量透过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笔者读懂了作者呼吁人们保护动物,珍爱生命;读懂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那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或许不仅仅是弱者的代表,或许是需要帮助的人的代表......第二,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
4、与文本对话。普通读者会从这篇文章中读懂什么呢?或许有的人读懂的是作者的初衷;有的读到的是对国计民生的忧虑;有的读到的是和浅水洼里的小鱼感同身受的处境;有的读到的是对弱者的同情……第三,站在文中“主要形象”的角度,深入揣摩他们的心理,与文本对话。笔者突发奇想,如果我就是那浅水洼里的小鱼,我会想些什么呢?我会有些什么样的感受呢?笔者把自己当做一条浅水洼里的小鱼,读教材,感受到了鱼儿在浅水洼里倍受煎熬,感受到每一条小鱼都在乎自己小男孩对自己的救命之恩,特别是那个蒸干的“蒸”字。笔者想到了可以在“蒸”字上做文章,
5、于是,笔者快速在备课地图上写下大大的——“蒸”字。关于“蒸”字的教学,在后面详细讲。正因为困在浅水洼里难受,所以,小鱼儿很怀念以前在大海里的幸福生活,小鱼儿很感激善良的小男孩,由此笔者想到了还有很多受伤的小动物,他们也感激帮助过他们的善良的人。第四,站在教材编者的角度,和文本对话。《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意在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调动学生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意识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融相依,从而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而《浅水洼里的小鱼》则将情感
6、体验具化到一条条被困于沙滩的小鱼身上,使学生明白,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一条生命!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道理,并对每个生命个体抱有爱心。这是编者的意图,是编者把作者的作品纳入教材体系后,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再一次定位。笔者个人以为,在笔者们对文本的把握过程中,编者的意图必须落到实处,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也需要引领学生揣摩,但学生能揣摩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因此,只要学生能理解到“保护动物,珍爱生命”就算达标了,不强求他们理解到同情弱者这样的层面。第五,站在孩子的角度,与文本对
7、话。“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你会发现,世界如此精彩。所以笔者想到了,假如笔者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阅读教材,很可能会觉得文中的小鱼很可爱,或许会问:为什么不把小鱼带回去玩呢?多好玩呀!或许还会问:小男孩明明知道捡不完,可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捡呢?……于是,笔者把这样的疑问注明在教学过程的“预设”问题里。同时,孩子们喜欢童话故事,二年级的孩子更甚,如果能把小鱼变成活生生的生命体,让他们感受到小鱼有人一样的感受和思维,那他们更能感悟到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主
8、题。由此,笔者想到了在教学设计中要融入童话的因素,因此,创设了一个童话片段引入(后面再详细介绍)。第六,回归教师本位,统整各种角色,与文本对话。“我是教师”,是多种角色的融合。以作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孩子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但这些仍都不够,笔者们还要斟酌。作者所寓是否适于向孩子揭示,应该领着孩子求解到何种程度?文本进入教材,除却原先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其何种担负?这就是教师的视角。“我是教师”是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