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653477
大小:4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3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环保意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摘要: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要提髙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必须从学校教育做起,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必然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育中,在给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履行环境教育这一新的职能,寓环保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键词:高中地理环保意识环境教育一、环境教育与环境意识的培养我国的环境教育真正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
2、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的要求。重视和加强我国环境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环境教育工作应该将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的党政干部的环境教育;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体系中的师生进行系统而科学的环境教育;三是面对劳动者的社会环境教育。尤其是对广大劳动者的社会环境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中,更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污染,是西部大开发建设中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努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养成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核心任务
3、。坏境意识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环境意识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实施环境教育成为环保工作的基础问题和首要问题。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交给学生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正在使用的地理新教材
4、更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课本前四单元以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四大环境取代了传统的四大圈层;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阐述了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也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人类的发展中,又存在着诸多的环境问题,这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过分追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苦果。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支配自己的行动,则生态、经济、社会等都可以朝着协调、与和谐的
5、方向发展。二、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操作从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环境问题是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中学的各门学科中地理学科非常直接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因此,做好环境教育就成为髙中地理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为人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袤的空间和活动场所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为此,必须向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严
6、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防范和制止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采富弃贫,滥采滥用,造成全球性的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严重的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发生。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处理生活、指导工作。地理教学中还应该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人口观,并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增长要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从而自觉地宣传和执行党的人口政策。因为人口的无限制增加,势必导致盲目地、无节制地发展生产和消费,
7、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环境的污染和退化,如果环境的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破坏,就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并且自觉地宣传和执行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应该从小培养,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让学生懂得当前人类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出现空洞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可持续
8、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与环境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意识,达到具有理性的环境行为。一方面,按自然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设法提高人类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主动地去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努力促成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