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器乐教学进课堂(小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器乐教学进课堂,有效开发学生智力的研究传统的音乐课将传授知识放在教学第一位,老师不断地讲解乐理知识,训练学生的识谱,唱谱能力。学生对音乐学习缺乏乐趣,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学生喜欢唱歌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这种现象,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如何改变这种内容单调,方法简单的模式呢?我觉得器乐教学给原本单一的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我们的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歌曲旋律简单、朗朗上口,这些歌曲很适合让学生进行简单器乐的演奏,例如《粉刷匠》、《玛丽的小羊羔》等,曲调活泼、结构短小,非常适合用竖笛、口风琴吹奏,器乐进课堂后,不仅提
2、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的音乐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1、视唱能力的提高。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小学的音乐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是否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基础上,对小学生进行视唱练耳的训练尤其重要。只有让小学生获得敏锐的听觉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音准,为二声部的歌曲打好扎实的基础。这一方面的训练如果只通过教师在钢琴上弹音,让学生一遍遍地进行听音模唱,那么日子久了学生势必会厌烦。竖笛、口风琴作为简单的演奏乐器,则能很好的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它们培养学生“视唱练耳”方面的能力,抓住小学生对新事物
3、好奇的心理特点,把竖笛、口风琴引进课堂,因为它们携带方便、简单易学,所以很适应小学阶段的器乐学习。如何进行训练呢?在班级中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分组教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训练的一开始,教师先用琴弹奏一个音,然后让学生吹奏出来,慢慢的增加到短小节的旋律。当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之后,教师弹奏旋律让学生直接听唱出来。音准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但是由于一些客观的因素,很多同学在唱歌的时候走调,影响了学生的唱歌水平。学生学习乐器可以很好的帮助确立他们的音准。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健全,我们
4、也可以让他们学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像木鱼,响铃,三角铁等,训练他们的节奏感。还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简单的打击乐器,培养他们的兴趣,真正让器乐教学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活跃起来。经过一定时期演奏训练的学生,会对音高概念相当清楚,视奏的训练让学生同时做到以“视”、“唱”、“奏”、“听”结合。在演(吹)奏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做到脑、口、手、眼、耳同时并用,随之学生的识谱、听音能力,都有所提高,音准也加强了。2、合唱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中,合唱教学总是一个难点。在唱多声部的
5、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跑调”、“串声部”。自引进了器乐教学后,这个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通过“唱唱”——“吹吹奏奏”,“吹吹奏奏——唱唱”。学生由唱(吹)一个声部,到吹(唱)二声部,交换声部等方法进行训练,在二部合唱时,音准、节奏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在演唱教材中的《红蜻蜓》、《如今家乡山连山》等二部合唱歌曲,均收到了较满意的结果。3、学生智力因素的提高。心理学家认为:手指运动越复杂,越能使人聪明。由于器乐的演奏与训练,使学生的五官和手的协调运动,能平衡左右大脑中枢神经,开发大脑的形象思
6、维。同时,演奏乐曲使学生常处于情景想象之中,对情景感受极深,而器乐中丰富多彩的知识,以及器乐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都对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刺激作用,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与敏捷。表现在他们写文章或考虑问题时,能积极开动脑筋,基点高、思维广,遇到问题能追根寻源,描述事物时会生动形象。从多数教师的反映中不难看出,器乐学得较好的学生在上课回答,平时作业以及平时考核成绩大都表现出色。4、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器乐进课堂后,器乐的演奏与训练,特别是器乐教学与课堂教材的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音乐
7、素质。在学生音乐知识技能逐日提高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善于模仿,天性好动的特点,开展音乐、歌曲创作,也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旋律片段的创作。根据特定的节奏型或几个音、片段,根据简短的词句或旋律进行自由创编哼唱或用器乐演奏。根据某一首短小精悍的歌曲节奏型进行旋律创作,并用器乐吹奏。通过不同的演奏方法探索不同的音色,音响效果,根据歌曲处理的需要,进行演奏法调节编配,并为歌曲伴奏。 器乐教学与音乐创作的结合,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激励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发展了学生创造力。 实践证明,器乐教学的引进,必然对整个音乐教
8、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不断地探索改进,形成一个较完善的教学体系,让器乐教学在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