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

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

ID:50522025

大小:8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0

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_第1页
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_第2页
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_第3页
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_第4页
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数学归纳法是高屮数学屮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数学归纳法这一方法,贯通了高屮数学的几大知识点: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几何等。通过对它的学习,能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川: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素质,全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二、教学设计根据木节课的内容和学工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引导发现法和感性体验法进行教学。衣引出的《数学归纳法》这个课题后,我通过一个盒子屮的十个乒乓球和等弟

2、数列的通项公式,导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这两个概念,又通过两个例子促进学生对“递推关系”的理解,明了两个概念的必要性,为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前提和场合提供形象化的参照物。同时做准备时抓住这两个问题的类似之处,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掌握木堂课的重点,进一步突破难点。三、设计理念1、初步宰握归纳与推理的能力;培养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辩证思维素质。2、掌握了自主探索问题、自主学习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内在美的感出能力。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提出问题,培育萌芽问题1:一只口袋屮有许多球,第一个取出的是H球,

3、第二个、第三个取出了也是白球,你能肯定这只口袋的球都是白球吗?为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第一次取出、第二次取出、第三次取出,以及后面的取出之间没有逻辑的、必然的联系.问题2:等差数列仑」通项公式的推导:=d

4、+2d<>4=a3+rf=(al-l-2rf)+rf=ai+3rf(*)a.=

5、4-(«—■你能确认(*)式成立吗?为什么?根据是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和感受到由于%一,因此前一项结论成立必然有下一项结论成立,达到在认知上为学生形成数学归纳法奠基的目的•问题3:前

6、血学习归纳推理时,我们有一个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即对于数列41,已知叫=1,"%(77=1,2,3-),通过对沪1,2,3,4前4项的归纳,猜想出其通项公式M但却没有进一步的检验和证明.(1)你能肯定这个结论成立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问题2学生可能会觉得已经圆满解决,但问题3却能使学生真切、强烈地感受到证明和确认的必要,从rfrf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学生对问题3的理解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仪仅根据前4项的情况猜想出结果,这种猜想类似于前面摸球得到的猜想,有一定的道理但缺乏足够的依据;二是学生已经发现第1项

7、与第2项、第2项与第3项、第3项与第4项之间内在的联系,即上一项结论成立必然导致下一项结论成立.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水平,教学吋要引导学生从变化的角度、联系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下面的教学.如果多数学生都已清楚第门项与第卄1项之间内在的联系,那下面的第(刀个小问题可以不要.(2)如果对第5项,第6项,第7项继续验证,那情况会怎样?如果%一100,那么是否有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山于正整数有无限多个,因此要证明关于全休正整数的命题,如果靠一个接一个验证下去,那永远无法完成.同时让学生在反复

8、验证的过程中发现第n项与第卄1项之间内在的联系,为下面的归纳、抽象做好铺垫.⑶你能证明这个猜想成立吗?你是否认为上面的验证过稈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如果可以,你能占用更一般的形式来表示?或者,更一般地,我们能占把这个无限的问题转化为有限的问题加以解决呢?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以上持续不断的验证过程的实质就是P(l)真?PC)真?P(3)真?P④真?P(»真?…或者,更一般地,如果思T那么OeZ1*.也就是说,如果猜想»当I日<时成立,那么心<+1时也成立,即P3真?P(k+1)真,进而猜想对所有的正

9、整数都成立.(%1)明确思想,提炼方法问题4:大家玩过多米诺骨牌游戏吗?这个游戏有怎样的规划?(多媒体演示多米诺骨牌游戏)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多米诺骨牌游戏规划:码放时保证任意两相邻的两块骨牌,若前一块骨牌倒下,则一定导致后一块骨牌倒下.只要推倒第一块骨牌,就必然导致第二块骨牌倒下;而第二块骨牌倒下,就必然导致第三块骨牌倒下……报后,不论有多少块骨牌祁能全部倒下.问题5:问题2、问题3、问题4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其结论成立的条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预设:通过学生讨论,达成以下共识:(1)问题的特征:P⑴真?P⑵

10、真?P⑶真?P⑷真?P⑸真?…其实质是当妙呵上时,P(k)真必有P(k+1)真。说明]如果学生对上面递推过程的实质理解有偏差,则师生共同讨论,回顾以下事例学生可能提出更多的事例).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与平面内所有的直线都垂直=直线与平面内任一条直线垂直/M=/W(2)结论成立的条件:结论对第一个值成立;结论对前一个值成立,则对紧接着的下一个值也成立.⑶递推公式叫",“4保证了“结论对前一个值成立,则对紧接着的下一个值也成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