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学案及答案.doc

故都的秋学案及答案.doc

ID:50511480

大小:41.52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0

故都的秋学案及答案.doc_第1页
故都的秋学案及答案.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学案及答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一、学习目标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2、鉴赏品味对故都之秋的景物描写的情致。二、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作者简介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与郭沫若等人同为“创造社”的发起人,影响极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被日本人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被追为烈士。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等。本文构思的情感基调是清、静、悲凉,以中国南方秋天为映衬背景,表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情致、并揭示出北国之秋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作者选取了静观晨景、轻扫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等细

2、节进行富于文人情趣的描写,然后转入对秋天的文化内涵的挖掘,表现了秋天深刻的人文情趣。最后,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了一个简明的对比,点明对故都之秋的热爱。2、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a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b杜甫无边路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c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d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e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3、朗读课文,解决生、难字读音混混沌沌()潭柘寺()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房檩()颓废()鲈鱼()(二)课堂学习1、找出文章

3、的文眼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2、郁达夫对北国之秋总的感受是什么?文中哪一句话可以表明这种感受?明确: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1、段落分层:(思考写了哪些秋景)一(1---2):抒发感受,向往故都之秋秋晨院落故秋槐落蕊都二(3-----12):秋蝉残声的秋雨话凉秋秋日胜果三(13-----14):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2、文章首尾在结构上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意境升华)3、作者在描写秋色的画面中还添加了多重色彩

4、和声音,请归纳出来,并体会它们集中体现了秋景的什么基调?(静、悲凉)颜色:碧蓝、蓝、白、青、灰白、淡绿、淡黄(冷清色彩,冷色调)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样的色彩表明作者当时的内心冷清,孤独。声音:虫唱、驯鸽声、钟声、蝉声、雨声、人声、风声、扫地声以动衬静,表现当时闲适、孤寂、落寞、悲凉的心境。6、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再总结。答:味。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

5、秋喻体------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三)拓展延伸1、对比刘禹锡《秋词》。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①问:《秋词》中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境。用什么手法表现的?(豁达乐观的心境,运用对比)②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为何刘禹锡只写冲天而上的云鹤?有何深意?(借鹤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抒发绝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2、用《故都的秋》文章中的秋景做意象,仿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一首小令,写出《故都的秋》的意境。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青天。秋草蓝花残垣,落蕊铺地,断肠人

6、在故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