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

浅谈数学课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

ID:50431591

大小:6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9

浅谈数学课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_第1页
浅谈数学课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_第2页
浅谈数学课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_第3页
浅谈数学课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课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课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学生实施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者积极探讨的课题。一、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数学气质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现象。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数学气质的培养重在培养数感,例如: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可立即领悟到这是巴一个

2、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数学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一个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力的探究愿望和坚持心,敢于质疑问难。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1.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

3、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形成创新的动力。例如: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先出示1:2000000的四川地图,问:你们知道我省有哪些城市吗?学生出示新奇感都会兴奋的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城市。这时提出:只要你们说出两个城市,我就能在这幅地图上“量出”这两地的实际距离,同学们的好奇感立即被激发,都争着说出两个城市,让教师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在老师把两个城市的

4、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板书后,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转化为求知欲。心想:比例尺是什么意思呢?老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我要会算那该多好啊?此时抓住时机再提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有什么关系?比例尺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的思维立刻被激发起来,并且同时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知识学习中。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1.注重学生数学能

5、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能力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活动中我们要通过解决具有社会意义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数学的能力与创造性的数学能力联系起来,展示两种能力的转化关系。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数学教育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思维的训练活动。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亚尔指

6、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的规律进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造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教师应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大胆的质疑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激励

7、人们采取行动的向导“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问是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新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惟书、不惟上。例如:在教学生计算: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这时候,有的学生提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学生及时质疑:“相等吗?”立刻引发许多学生的争论,有说相等,有说不相等的。这时教师利用实物和作图,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清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概念不同,计算方法不同,计量单位不同。由此得出周长和面积是不可能相等的

8、,只是数值相同。于是教师因势利导提出:“有我们学过的几何形体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有的学生发现:一个圆的半径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12.56厘米,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也是数值相同。有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