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苏轼归隐情结之比较.pdf

陶渊明与苏轼归隐情结之比较.pdf

ID:50242770

大小:110.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4

陶渊明与苏轼归隐情结之比较.pdf_第1页
陶渊明与苏轼归隐情结之比较.pdf_第2页
陶渊明与苏轼归隐情结之比较.pdf_第3页
陶渊明与苏轼归隐情结之比较.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陶渊明与苏轼归隐情结之比较.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1年9月洛阳师范学院学报Sep.,2011第30卷第9期JournalofLuoyangNormalUniversityVol.30No.9陶渊明与苏轼归隐情结之比较陈腾飞(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摘要: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的隐逸诗人,一个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而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

2、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关键词:陶渊明;苏轼;归隐情结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11)09-0031-04收稿日期:2010-10-28作者简介:陈腾飞(1988-),男,河南安阳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伟大的隐逸诗人,一而在人们的印象中,苏轼是一个写出了“大江东[3]357个是宋朝的大文豪,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竹杖芒鞋

3、轻胜马,[3]332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个性,却也有着相似之处。黄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旷达的大文豪,坚在《跋子瞻和陶诗》中说:“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似乎与隐逸诗人不沾边。可是,苏轼是非常推崇陶渊[1]138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这是对两位诗人明的,尤其是在他的晚年,“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的一个比较,黄氏认为两人“风味乃相似”,是指苏轼明,是前生”[3]328。他把陶渊明当成了自己的前生,可的《和陶诗》与陶诗诗风相似。苏轼曾作《和陶诗》124见他对陶渊明的热爱程度。而且,苏轼喜欢陶渊明的首,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苏轼“和

4、陶”的原诗,陶诗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这在文学史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与陶渊明一样,苏轼内心上还是首例。他在《与苏辙书》中写道:“古之诗人有浓郁的归隐情结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一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提起中国古代的隐逸诗人,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到陶渊明。他一生大部分时光在田园生活中度过,而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且,他成就最高、最为人熟知的诗文也都作

5、于归隐时[4]377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期,像《饮酒》二十首、《归园田居》五首、《归去来兮苏轼喜欢陶渊明的诗歌,有感于陶渊明的为人,辞》等。陶渊明那句著名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2]235所以才“和其诗”、“师范其人”。早在苏轼出仕之初,山”,更是令千古文人倾倒。就表现出对田园山水的热爱,其弟苏辙在《武昌九曲陶渊明从小生活在风景幽美秀丽的乡野中,大自亭记》中记载:“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然的美陶冶了他的情操,使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2]235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丘山”。他对大自然的爱即使在其步入

6、仕途之后目。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也难以冲淡:“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年园林[5]268好,人间良可辞。”[2]187大自然之美的牵惹,竟使诗人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而遍览其诗词,也后悔自己的出仕,以至产生归隐的念头。而在他的心可以发现他对“归隐”的追求:“夜阑风静縠纹平。小[3]376中,也一直存在着一个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何日扬雄一廛足,却追[6]60有战乱,彼此和睦相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范蠡五湖中。”表达了对隐士的追慕和纵情山水的[2]479乐”。当他终于在41岁时“不

7、为五斗米折腰”解印愿望。尽管苏轼终其一生并未辞官归隐,但他的这种绶归隐后,便在家乡山水的自然美中找到了归宿。归隐情结却不时从其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32·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一个是生不逢时,不愿苟同于世,一个是不合时二宜,四处碰壁,陶渊明与苏轼的满腔抱负,都变得渺仕与隐是中国古代士人面对的人生抉择。这一抉茫而不可触及。面对官场失意,陶渊明和苏轼都感到择直接关系到士人如何实现其人生价值,如何安身立苦闷和彷徨,于是在创作中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命,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在晋安帝隆安四年(400),陶渊明投靠了桓玄,在

8、二者之中,多数士人会选择出仕,只有极少数的士本想有一番作为的他再一次失望,因为不久桓玄便篡人会选择归隐。就士人整体而言,仕是其生命的主旋了司马氏的权。陶渊明离开了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