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doc

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doc

ID:50241031

大小:37.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3-07

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doc_第1页
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doc_第2页
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doc_第3页
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doc_第4页
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惠山泥人的传说和起源背景关于惠山泥人出现的时间有很多种说法。时间最早的说法是在战国时期,据传孙膑逃到吴国,流落在惠山一带,捏了不少泥人、泥马来研究破庞涓五雷阵的布阵新法。以后到了齐国为将,一次与魏国作战时用在惠山研究的战法大破五雷阵,杀了庞涓。他在惠山捏泥人的技艺也传了下来,从此惠山居民跟着捏起泥人来。有些观点则认为惠山泥人始于宋朝。北宋文人苏东坡曾在纪行诗中发出过“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水米胜珠”的赞叹,有人视此诗中就蕴涵了用惠山泥土制作泥人的信息。而至南宋,江南一带盛行在七夕供奉小塑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

2、华录》中就有记载。因此有人将惠山泥人的肇始期定于宋代。但关于惠山泥人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明代。明季文人王季重在《游惠锡两山记》中有“买泥人、买小刀戟以贻儿辈”的记载。比王季重稍晚的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愚公谷》中也写道:“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碗、泥人等。”22/22由此可知,在明代末年,惠山泥人已作为商品在当地店铺出售,并渐趋成熟。由此可见,惠山泥人的出现时间应该在明代。无锡泥人的起源与佛教、祠堂、戏曲都有紧密的联系无锡泥人中最具代表的阿福,就源于佛教。中国工艺美术

3、大师王木东先生曾画过一幅惠山大阿福的造型衍生图,指“大阿福”的形象是从唐代惠山寺石经幢之高浮雕结伽趺座佛像及宋代惠山寺金莲桥之浅浮雕牡丹童子图案中衍生而来的。传说大阿福又叫“沙孩儿”,对于大阿福姓沙,有人将之理解为,沙即沙门,“沙孩儿”实则佛门里的沙弥僧,大阿福也就是惠山寺里的小和尚。而传统大阿福早期的制作工艺,就是用“单片印模”来刻制泥胚,而这种造像方法,直接采自唐朝传入我国的小型佛像制作工艺--“善业泥”。由此可见大阿福的起源与佛教有关,早期的大阿福可能就是用作供奉的。在乔锦洪写的《早期惠山粗货泥人》一文中也称:“据老艺人讲

4、,最初的泥人是专为寺庙制作的小佛像,用于回赠前来进香的施主,所以早期泥人造型大多面目端庄、盘膝而坐,带有佛塑中‘结跏趺式’的痕迹。”可以说,佛像造型是早期惠山泥人的取材之本。作为22/22“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香火旺盛,佛像如林,泥塑艺人们在长期观察中体会到佛塑造型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他们在创作泥人时试加运用,效果颇佳,在后来的泥人创作中也出现了“手捏佛道”这类专门的泥人品种。如果说,惠山泥人的渊源与佛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话,那么,惠山泥人与惠山祠堂之间,同样存在着不解之缘。惠山祠堂群兴盛于明清,这段时间恰好也是

5、惠山泥人得以发展、兴旺的时期。无锡市泥人研究所所长兼泥人博物馆馆长赵建高就曾说:“泥人文化与祠堂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惠山地区聚集了100多家祠堂,因此早期惠山泥塑艺人中有很多人除了农忙务农外,还兼作名门望族的祠堂看管人。当时的泥人生产,以每年九、十月至翌年四月十日纯阳节为忙季,忙季一过,艺人们仍以种田为主。清末,惠山泥人已由季节性的作坊生产逐渐过渡到专业生产。至辛亥革命前,专业作坊已有四十多家。其时,艺人仍多兼作惠山众多祠堂之“祠丁”(看祠堂的),像清末著名艺人丁阿金的祖上就是为华孝子祠看祠堂的。而祠堂每年的盛大祭祖活动也为泥人

6、的流通提供了场合与渠道。现在居住在上下河塘地区祠堂群的居民祖辈多是“祠丁”,而当地22/22不少老年人当初都是做泥人,解放后合作化时期都进了惠山泥人厂。在上下河塘已改作民居的祠堂建筑里,至今仍可寻见当初泥人摊店前店后坊的痕迹。戏曲对惠山泥人出现和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惠山泥人,大体分耍货(粗货)和手捏戏文(细货)两类。“手捏戏文”的产生,就与戏曲的流传普及密不可分。明清以来,昆腔戏(南昆)流行于无锡,清早中期,徽班、京班常到无锡演出。与此同时,民间“草台班”在农闲季节演出乡土小戏也很频繁。惠山自古多寺庙、祠堂,而较大的寺

7、庙、祠堂都有用于酬神或祭祖的演出戏台。丰富多彩的戏剧演出为民间艺人提供了大量的观摩机会。如惠山张中丞庙演祀神戏时,泥人制作铺曾有师规:艺徒可前往看三回戏(约两小时),但不得超过“腰台”,以免沉缅其中耽误工作。有人认为,手捏戏文前期表现对象以昆曲为主,可能与惠山寄畅园主人在清初蓄有当时全国一流的昆伶家班有关。“昆曲发源于昆山,至明末清初衍生出苏州的‘吴腔’;太仓、上海则丽于昆山腔;无锡宗昆山腔的创始人魏良辅又艳出新声。三个流派,不相伯仲,故有‘锡头昆尾吴为腹;缓急抑扬复断续’之说流传。其中无锡的昆伶能融通为一,因此又有‘船过梁溪莫

8、唱曲’22/22之谓,意思是到了无锡,外地的戏班莫唱昆曲,以免班门弄斧。”正是在当时这种昆曲盛行的情形之下,寄畅园附近的泥塑艺人的创作也在耳濡目染之下起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莲曾写道:“手捏戏文作为一门空间艺术,是以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和喜闻乐见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