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084231
大小:160.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3-04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灵宝市第四初级中学王琳琳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做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到沸油锅里,在那生死关头,青蛙用尽全力一下跃出了滚烫的油锅,安全逃生。隔了半个小时,他们使用了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回在锅里放了五分之四的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到锅里。这只青蛙在水里来回地游动着,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接着,实验人员悄悄在锅底下用炭火慢慢加热。这只青蛙不明情况,仍旧悠然自在地在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等它感到承受不住水温,想奋力逃生时,却欲跃无力了,最后终于葬身热锅里……从这次实验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
2、水里死亡1、掌握文中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积累文言词汇。2、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目标导航孟子孟子,名____,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孔子的思想,被称为“_______”。在政治上,他提倡_______,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认为人生应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的品质。轲儒家亚圣仁政性善知人论世,走近孟子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⒉空乏其身,行/拂乱/
3、其所为⒊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朗读要求:a.读准字音,边读边品味。b、声音要洪亮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诵读课文初品其味1、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2、注意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3、有疑问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4、自学检查,成果展示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衡于虑入则无法家拂士2、词类活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人恒过然后能改3、重点词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行拂乱其所为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自学检查,成果展示一、解释下列几个重点词的意思。二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文中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而说明了什么道理?2、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必须经历哪些磨难?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学习方式:独学方法指导:用圈点勾划的方法把重点的句子,关键的词语标示出来,然后归纳总结。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简述论证思路)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学习方式:群学先独学,再在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展示研
5、读课文理清思路列举六位名人事例第三段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炼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第二段第四段(个别)(一般)(客观)(主观)(个人)(国家)(中心论点)(正面)(反面)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1、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2、温总理在四川发生地震的时候,说过“多难兴邦”,你认为这句话与什么有关?思考下列问题:学习方式: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展示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6、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大抵圣贤发愤之作也★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歌德是在经历了失恋后的痛苦,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之后才写出了传世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伤残之后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阶段,才从结束生命念头中摆脱出来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朽之作。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链接生活畅谈收获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但对强者来说,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强者,使自己的人生精彩辉煌!教师寄语一、理解性默写(请用课文原句填空)。①“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个人担当大任之前
7、,如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说:“必先苦其心志,,,。”目的是让其经受磨练,增长才干。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反面说明忧患意识能使国家昌盛的句子是:,,。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反馈检测二、填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最后得出“”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