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12号董洪明)学会沟通,走进学生心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会沟通,走进学生心灵(南沱中学212号董洪明)所谓沟通是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沟通无所不在。善于抓住对方心理,才是沟通的关键。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作为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学生都是藏着宝石的矿石,只是有的宝石外露,有的宝石深藏,有待我们发现和挖掘。”那么我们应怎样进行沟通,才能走进学生心灵呢?一、以真诚之心换来信任。沟通从心灵开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
2、心心相印的活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要真心诚意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做到以情感人。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惟有炽热的感情,才会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神飞”。惟有真心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才能与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交流,心理上有了沟通,心灵上引起共鸣,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将内心袒露无遗。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时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双向交流,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和压服。因此,在谈心时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态度诚恳,以理服人,以礼待人,以情感人,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谈心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你是一片诚心真心想帮他进步。对待学生做到
3、和风细雨,情理兼通。实事求是地帮助分析其错误,及时发现并表扬其优点。二、全面深入了解学生,这是沟通学生心灵的前提。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方能深刻理解学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教师要对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进行充分了解。教师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学生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做到有的放失。三、爱心感化。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最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
4、。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首先、尊重是爱的前提。教师要给予学生机会,要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他们的难处与苦衷,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与潜能。由于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都不同,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为人师者应深切体会这一点,用心接纳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是聪明,驽钝,整洁,乖巧或淘气,他都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个体,需要被接纳,也唯有老师用心接纳。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采取有针对性的做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
5、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鼓起自信的风帆,让毎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四、平等对待。师生良好的沟通,必须平等。如果2教师一直高高在上,总是俯视学生,总是看到学生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和学生沟通的。人与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我们就要把学生放到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学生有错,加以正确的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走入正途。教师自己有时难免有错,要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在老师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学生肯定会养成勇于承认错误的好习惯。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以学生的过失伤害学生
6、的人格,不以学生的好坏成绩而另眼看待学生,不以与家长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区别对待学生。在一个班级里,学生肯定会有差异,教师不能因为差异,就“差异”对待学生。学生自尊心很强,内心很敏感,老师的所作所为对他们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优秀生确实讨老师喜欢,但是处在中游的学生和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把爱心撒向每一个学生,绝不能施给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四、用诚心赞美鼓励。在日常生活中,赞美是人人都需要得到的。若发现孩子有值得赞美的行为时,要把握时机,不管用语言、肢体、眼神、动作、表情、评语,只要是真心诚意的,孩子必然感受深刻。一篇情理交融、鼓励性很强的评语,一段肯定、
7、称颂的赞美之词,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运用这些激励的方法去赞美学生,那么学生都会心情愉悦、精神爽利,这种教育的手段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学生,哪怕是班上学习最差、行为规范最差的学生,身上也一定有他的闪光点。只要细心你就会发现,调皮学生的闪光点是聪明;上课爱说话的学生的闪光点是活泼好动;老实学生的闪光点是能谦让等等。教师应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作为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对学生的赞美进行情感投资,打开学生心灵的闸门,教育自然得心应手。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和弱点是难免的,然而对于学生的种种问题,当老师们感到束手无策时,往往会采用批评的方法,结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