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451696
大小:401.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2-07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临漳县第五中学刘丽梅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正确叙述“边边边”公理,说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依据是“边边边”公理。能运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与三角形全等有关的问题。知识目标:通过作图和动画演示,使学生逐步领悟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识图、画图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感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问题的发现、猜想和论证的过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体验发现的快乐,增强创新意识,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
2、本节课内容,初步懂得“边边边”公理的概念。引导学生从作图和模型演练中理解掌握“边边边”公理。返回“边边边”公理及其应用突破策略:突破策略:通过例题演练使学生掌握“边边边”公理的应用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边边边”公理学生在理解公理的基础上运用公理进行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教法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以及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观,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遵循“先学后导,先练后讲”的原则,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尝试过程中获得自信和体验成功,以激发学习兴趣。具体操作主要由教师提供
3、资源,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进行问题的探究学习。其中“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是前提,“自主探究,教师点拨”是核心,“质疑反思,深化提高”是升华。学生自制的三角形模型作图的圆规和三角板借助计算机在图形处理方面的优势,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2、教具:1、教法:返回(1)课前指导:带着问题预习;动手制作两个三角形模型(要求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2)课堂指导: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课文,初步掌握判定定理的内容;通过学生对模型进行组装、比较,从直观上感性认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通过作图,进一步理解“边边边”公理,并培养学生识图、画图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感悟探索问题、解
4、决问题的方法。(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通过课外练习对所学的几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学法返回1、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已经掌握了三种判定方法,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还不够。2、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教学流程图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课文教师精讲、作图演练例题分析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教学设计设计说明一、引入新课复习前面学习的三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注意边角之间的搭配关系。提问:除了这三种判定方法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判定方法?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并板书课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本节课的学
5、习目标:(学习目标见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并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引起思考。教学设计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基本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对模型进行组装、比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直观图形得出结论,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设计说明学生结合学习目标进行阅读自学课文内容,初步掌握判定定理的内容,即:边边边(SSS)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学生对模型进行组装、比较,从直观上感性认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即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设计说明通过作图,进一步理解
6、“边边边”公理。要求学生在自学课文的时候动手依照课文的作图方法进行作图,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作图演示(作图演示过程)通过教师的作图演示,使学生把定理与直观图象结合起来,加深对定理的理解,渗透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识图、画图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动手能力,感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设计设计说明例1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结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D⊥BC(证明过程)要求学生从例1所给的条件中,归纳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因例1较简单,不详细讲解,只用多媒体演示其证明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怎样去找隐藏的条件
7、,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问:1、如果∠BAC=90°,求∠B、∠C的度数2、已知AD⊥BC可以得出一些什么性质?教学设计设计说明例2已知:如图,AB=DC,AD=BC.求证:∠A=∠C.(证明过程)从例2中主要是训练学生如何添加和利用辅助线进行证明。提问:如果连结AC,是否可以证明∠A=∠C?在例2中,由于不能从已知条件直接看到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考虑到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所以,在解题前主要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结合已知条件思考如何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