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考点:“去”“息肩”“叙功”“赉”(2)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考点:“无何”“遂”“明年”“走避”(3)幼孤贫,母粥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考点:“粥”“资给”“邃”(粥:通“鬻”,卖,资给:资助供养。邃:精通。)(4)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考点:“未入境”“解印”“以”“揭”“便”1.掌握重点的文言
2、实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点学习第1、5、6则。3.了解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培养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习惯,保持情感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先秦诸子选读》第七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习目标: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具有这种
3、“浩然之气”的人,“说大人,则藐之”(《孟子·尽心下》),在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上枢密韩太尉书》)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字词落实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4、。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
5、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
6、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日:“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1.请概括本课所选的《孟子》六则的主要内容和主旨。第一章:人本身具备不忍的心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对此要扩大而充实它。第二章:具备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应积极追求。第三章:人是与禽兽不同的。以舜为例,说明仁义是根植于心的。人应从仁义出发,不违人伦。第四章:人世
7、间的一切道理,我的本性都具备了。应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然后能达到仁义之境。第五章:以“五谷”的成熟作比,形象地阐明具备了“仁”,要发扬光大。第六章:自暴自弃者,不以“仁”为居所,不以“义”为道路是可悲的。具备仁义之心的人应加强修养。2.简要分析各句中比喻的妙处。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此句鲜明生动,言简意赅。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
8、之而已矣。——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它,也就没有太大的价值。此句把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得十分透彻、生动。③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把仁比作人安适的住宅,把义比作人正确的道路,此句简洁有力、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应该持守、践履仁义的道理。1.如何理解“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