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166240
大小:20.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29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2.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2为人民服务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课文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4、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教学重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学习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
2、解字词含义。(2)词语解释 【精兵简政】指党政军紧缩机构,精简人员。亦借用于一般的去除繁冗,力求简要。 【寄托】课文中指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原指①依托,安身。②托付,委托。③艺术作品中的寄情托兴。语出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哀思】课文中指悲哀思念的感情。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课文体裁。(1)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自由交流对文章中心内容的理解,初步理清文章的层次。(2)交流收集的议论文写作常识性材料,了解文章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的三要素为_______、、。论证方
3、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据包括_______、_______。本文是_______在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_______的会议上的讲演。(论点 论据 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毛泽东张思德)二、探究交流展示1.学习第一段。 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并勾画出重点词语。 (第二句与中心联系最密切,讲的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重点词语有“完全”、“彻底”。“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而外,再没有
4、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目的决不休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2.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
5、的死比鸿毛还轻。) (4)从生活中找出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来谈一谈。(例如江姐、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 (5)小结: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3.学习第3段。 (1)指名读第三段。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识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通过举例和逻辑严密的一组复句加以论述。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3)出示投影。 上面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①先
6、说出这段话中的关联词,并在书上点上着重号。[因为……所以(因果)如果……就(假设)只要……就(条件)] ②每句说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批评的对象和方式方法。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4)通过这段学习谈一下我们党为什么日益壮大,从而成为执政党。 4.学习第4段。 (
7、1)指名读第四段。“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并分别把这三部分内容读出来。) (3)默读这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
8、、帮助。 5.学习第五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四、拓展延伸 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