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115346
大小:14.5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8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及反思(张新华).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桃花心木》教学设计辽河油田胜利小学张新华【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和适度引进课外资料等方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 2.感悟故事通过层层设置悬念来增加吸引力的写作手法。 3.初步感受林清玄散文的现代文化气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和适度引进课外资料等方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林清玄散文的现代文化气息。【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 开门见山,继续学习《桃花心木》,回顾初读学习结果。 二、在文学语境下品读《
2、桃花心木》 (一)发现问题 1.反复熟读课文中写道理的语段(第14自然段)。 2.围绕这一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梳理学生的问题。 (二)发现哲理 1.抓住故事中的重要情节感悟“不确定”的语境意义。默读这个故事,画一画,想一想,故事的哪些地方能够帮助你读懂这个“不确定”。(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这能帮助你读懂“不确定”吗?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总而言之,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是——(生接答:不确定的)。这包括,浇水的日期是不确定的;浇水的量是不确定的;浇水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 2.理解浇水与老天下雨之间的对应关系,深入感悟
3、“不确定”的内涵。 他为什么要这样浇水呢? 他之所以来得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那是因为——(指名回答) 浇水的量之所以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那是因为——(指名回答) 他之所以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不一定,那是因为——(指名回答)(三)发现秘妙 1.作者一开始理解种树人的做法吗? 2.对于种树人的做法,作者产生了哪些反应?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 3.你们不觉得作者这样写很奇怪吗? 谁不愿意听人这样讲故事呢?有好奇,有期待,有悬念。只有这样来写故事,才能一步一步地、不知不觉地把读者的注意力
4、吸引到最后要讲的这个道理上来。三、在文化语境下悟读《桃花心木》 (一)不确定与苦难 1.在你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这样不确定的事情吗?(指多名学生回答) 2.提供资料:作者林清玄一生最佩服的三个人,感悟不确定往往意味着遭遇苦难。 其实,生活本来就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才是生活的真相。有的人,因为无法适应生活的不确定,像桃花心木苗一样枯萎了。有的人,在不确定的生活中独立自主、努力生长,像桃花心木一样成了百年大树。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不确定”,而在于我们应该怎样适应“不确定”。 (二)不确定与转化 1.你们能用上不确定的道理来回答林清玄的
5、问题吗?(组织交流) 2.课堂口头练习:生活是不确定的……四、结课 1.回顾课始学生的各个提问,逐一释疑。 2.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不确定”才是唯一确定的,这就是无常。懂得无常,就是醒来!【板书设计】桃花心木生活考验独立自主不确定转化能量努力生长教学反思《桃花心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 说明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才有重要意义。编选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
6、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该关注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课文教材要“告诉”我们的知识结论。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更具价值的是学习过程的展开以及这些过程展开中学生的经验唤起、情感参与,学生的方法运用、体验感悟,学生的智慧生成、精神启迪等。因此,本课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悟,而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经历“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的过程,
7、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受、去体验、去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教学《桃花心木》这一课,我没有按照课文顺序来教,而是直奔文章主题: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很快能找到在第十四自然段中的中心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通过反复朗读,我拎出“不确定”一词让学生理解。通过“不确定”这个词再回过头学习桃花心木是怎样在不确定中生长的。于是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对种树人的哪些做法感
8、到奇怪,都出现了几个“奇怪”。学生通过读书去发现去探究,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充分调动了起来。同时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