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802911
大小:1.65 MB
页数:38页
时间:2020-01-26
《九一碗阳春面.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再别康桥徐志摩我所了解的康桥康桥就是剑桥,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是世界十大学府之一。剑桥大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剑桥镇,著名的剑河横贯其间。英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都来自于这所大学。剑桥大学也是诞生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齐名为英国的两所最优秀的大学。剑桥的名称取自当地的一条环城河流——剑河。剑河是一条南北走向、曲折前行的小河,剑河两岸风景秀丽,芳草青青,河上架设着许多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桥梁,其中以数学桥、格蕾桥和叹息桥最为著名,剑桥之名由
2、此而来。剑桥大学没有围墙,没有校牌,整个校园一派田园情调。走进康桥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情2.探寻诗歌意象,品味意境3.自主探究研讨,欣赏“三美”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情我来读一读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榆阴(yú)揉碎(róu)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箫(shēngxiāo)再别康桥朗诵指导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
3、/荡漾。总体语调: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谐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和永久眷恋,带有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感情基调是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研读第三小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1921年,徐志摩经狄更生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
4、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林徽音、泰戈尔与徐志摩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吸烟与文化》精神之乡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
5、》,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意象——寓“意”之“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简单地说就是借景(物)抒情。节奏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意象是诗歌的生命。那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呢?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意境?请你探寻这些意象的深层含义。宁静、清新、飘逸探寻诗歌意象,品味意境沟通真善美的桥——康桥!以康桥为原点天上:云彩,彩虹,星辉。地上:金柳,新娘,榆阴,笙箫,夏虫水上:柔波,浮藻,青草,船。水中:艳影,青泉,长篙。水下:
6、软泥,青荇,水草。◎“金柳”如何会被比喻成新娘呢?1.与“夕阳”相映,像给柳树披上金似的。2.柳的意象:离别。(1)折柳送别。(2)“柳”的谐音“留”。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生动活泼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同时也含有对林徽音的感情因素。并且“柳”与“留”有一种谐音关系,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诗人固执地寻找着“彩虹似的梦”,希望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为什么又不能放歌呢?——
7、自己心中的“康桥理想”已经幻灭,物是人非,无限的惆怅。——马上就要再次离开康桥,离别时的不舍压得诗人无法放声高歌。最后只能够“悄悄”地离去,微妙的苦闷尽在不言中。◎“悄悄是离别的笙箫”这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暗喻。用笙箫来比喻悄悄。写出诗人的心境。“笙箫”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箫声是低沉哀怨的。而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为什么说“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岁月的沧桑,社会的变迁,人生的变幻,无情的改变了许多人和许多事,寻求那彩虹似的旧梦的
8、诗人已无法回归从前的自我,已无法体味曾经的生命,他只有沉默,多少悲伤,多少无奈,尽在不言之中。但他不愿损伤那个曾经的好梦。走近志摩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新月派代表诗人,与闻一多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