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席旭光陶行知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生数学应用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是人类生产生活重要的工具,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离不开我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
2、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1、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第9页共9页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到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
3、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等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例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我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数学课堂上设计购买物品的情景模拟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正确地读出商品的标价,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实际表示的钱数,轻松愉快地购自己喜欢的物品。当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探究和讨论。这时学习小数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索,逐步建立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爸爸妈妈购买物
4、品,达到了“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课后,又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达到学以致用。数学课成了活动的课堂,表现自我的课堂,创造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他们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交流感情,引发创新思维的灵感,认识趋于全面、深入、正确、新颖,营造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土壤”,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号召的:“解放儿童的创造性,以从事创造工作。”2、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9页共9页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不拘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可以在教学中
5、适时地提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了《比》以后,让学生对于含有“比”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如从“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你能联想到什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围绕学生周围的事物,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学习和再创造,巩固了所学的统计知识,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增添了许多社会知识,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3、鼓励思维求异,张扬
6、学生个性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多种解法,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策略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呵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对于新奇的想法,我们要保护与鼓励;要给学生创造“异想天开”的机会,决不要随便地加以否定。在活动中,学生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增强他们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敢于提出想法,鼓励他们进行创新的尝试,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主动地探求知识,多方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圆的认识》第9页共9页,我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给你一个硬币,你可以选择多种工具,设计多种测量方法,找出它的圆心,画出它的直径,量出直径的长度,比比谁的方法多
7、,谁的方法好。同学们都在一本正经地在研究问题,做实验。有的同学说:“用直尺测量,最长的一条线段就是它的直径;直径的中点就是圆心。”有的说:“把硬币放在直尺的边沿上,再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在硬币的两边一夹,就能得出直径的。”还有的说:“先在硬币外面画一个正方形,再画正方形的对角线找到圆心,画出直径,最后用直尺量出直径的长度。”。每种测量方法都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这样,多种思维方式达到了同一目的,这种历程不正是我们成长的足迹吗?在这种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自主地学,自己发现知识,教师作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带路人”、“参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