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2人的起点良知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docx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2人的起点良知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docx

ID:48471626

大小:926.8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2-03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2人的起点良知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2人的起点良知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2人的起点良知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2人的起点良知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2人的起点良知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2人的起点良知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良知【画面描述】 图片以现实中一个掩面痛悔的人为背景,主体是一个大大的“贪”字,造型是一个瘫坐于地的人,因贪念被囚高墙,脚戴镣铐,后悔哭泣。画面中心突出,采用形象化的“贪”字揭示贪念的后果,警醒世人。【寓意点评】 贪欲等于自毁,请勿铤而走险。第1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2)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3)搏而跃之(使动用法,使……跳起来)第2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古义:以(之)为,让(

2、它)成为。今义:认为。(2)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古义:上天生育。今义:天然生成的。(3)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古义:懂得道。今义: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第3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其良能也(判断句)译文:这是本能。(2)亲亲,仁也(判断句)译文:亲近父母是仁。(3)决诸东方则东流(状语后置句)译文:从东方开了缺口便向东流。(4)无他,达之天下也(省略句)译文:这没有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可以通行于天下。“性善论”和“性恶论”综观人性论,主要有两个声音,那就是“性善论”和“性恶论”。人性论的核心问

3、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分别给出了善和恶这两个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答案,并且争论了两千余年未有结果!“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核心观念分别是善和恶,所以何为善、何为恶的问题显然尤为重要。经思考后不难得出,自然界是不存在善和恶的,弱肉强食——所谓欺负弱小而畏惧强者,并不算是恶,但若是放在人类社会,这就是恶了,所以可以说,人作为自然生物,其本性中是不存在“善”和“恶”的,“善”和“恶”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人类社会中有被普遍认同的心理和行为标准,就是价值观,或称为道德。抢夺,是违背道德的,是恶

4、的;奉献,是符合道德的,是善的。这就是“善”和“恶”,“善”和“恶”体现出各种限制性,具有无常性,也就是说,“善”和“恶”并不是绝对的,而又如何能被视为人的绝对本性呢?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由“性善论”和“性恶论”组成的人性论并非是在认识人性,而是在主张人性。人性论本质上就是人性观。本板块所选的是孔孟关于“良知”的四个章节,主要内容分别是:6.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调节的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7.孟子认为,人有才能和良知是因为仁和义是通行天下的。8.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的本性是善的。

5、9.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本性具有的,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1.第六章中,孔子对人的性情提出了什么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六章是说人的天性是差不多的,后天环境的影响则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明显。孔子的这一说法很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经验:小孩子生下来时,的确看不出什么差别,随着人渐渐

6、地长大,由于生长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人与人之间性情、能力等等方面的差异日渐明显。孔子的这一说法蕴涵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2.第七章中,孟子认为人人皆有为善的可能,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七章写孟子对“良能”、“良知”的阐述。孟子认为,“良能”与“良知”是不需经过后天的学习思虑的天赋的

7、本能,这是每个人具有的善性。作者以“亲亲……敬长……”来说明这种善性是人人本有的。正因为有“良知”、“良能”的存在,人人皆有为善的可能。3.第八章中,孟子运用什么手法来驳斥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八章是孟子运用比喻的手法来驳斥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告子用“水信无分于东西”

8、这一特性为喻,说明“性无善无不善”。孟子顺着告子的比喻往下说,也把人性比作水,不过换了一个角度。水都有向下流的特性,但是外力可以使之向上流,孟子以此证明:人性本善,只不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可能改变其善性,使之成为不善者。这里,充分展示了孟子机智的论辩之术:接过对方的话头,变换角度,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4.第九章中,孟子对当时较流行的三种观点是如何进行反驳的?这里,孟子的“善”具体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