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318771
大小:149.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01
《1.4.4《始得西山宴游记》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4.4《始得西山宴游记》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1.领会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积累文言词汇。4.学会翻译文言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积累文言词汇。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写作背景“永贞革新”失败—贬逐蛮荒—故交断绝—贫病交迫—老母病故—居处遭火—满怀忧惧之情(抓住第一段中“僇人”二字)“诗家不幸”往往却是文学和读者的幸事。和苏轼一样,柳宗元在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精彩的诗文,成就了其文学创作的高峰——《永州八记》。二、解题1.引导学生分析文
2、题中“宴游”“始得”等字在文中的体现(文章照应文题的地方)2.题目中对于理解文意最关键的字眼应该是什么?为什么?(“始得”二字,文中凡四见,构成行文的线索。)三、文本研讨就“始得”二字引出对文本的分析研读。分析时围绕一个大问题:如何理解“游于是乎始”一句?(为什么说这才是真正的“游”的开始?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有什么区别?)重在比较此前之游与西山之游的区别,让学生从一、二段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做比较。在讨论比较的过程当中,就学生发言的情况,随文分析一些小语段和子问题。1、请先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第一部分(l段):概述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自以为游遍了永州,却不
3、知还有一个“怪特”的西山。第二部分(2段):特写游西山的经过。第一层(从“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到“始指异之”):写偶识西山的欣喜。第二层(从“遂命仆过湘江”到“穷山之高而止”):写登山的经过。第三层(从“攀援而登”到“不知其所穷”):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之阔大。第四层(从“引觞满酌”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写宴饮之乐。第五层(从‘心凝形释”到最后):抒发感受。2、提问:作者描写西山宴游,表露作者什么样感情?讨论并归纳:表露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提3、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的比较(可从游的过程、对象、结果,或游的外在表现、内在精神等角度去比较) 始前游
4、 西山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随意任情) 过、缘、斫、焚、攀援(积极主动)觉而起,起而归(来也随意,去也随意)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陶醉其中,眷恋不舍)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拘束) 雄奇特立(境界开阔、荡涤心胸)恒惴栗(无法摆脱的苦闷)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身心的解脱与自由)…………(立足于学生的发言来归纳总结)分析①————始前游用顶真句法,接字钩句,续续相生,传达“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神韵。而西山游,则以短句排比,有急促之势,体现西山之吸引力及主动迫切之情状,与前者迥然有异。(可补:动宾搭配之巧妙。西山之游的
5、前与后也可以做句式的对比一者节奏急促,一者节奏松缓,正对应了不同的情调。)分析②————围绕西山之“特立”。西山的哪一点吸引了作者,以至于披荆斩棘,不顾劳顿,孜孜以求?(高峻雄奇,特立不群。)分析③————作者是如何表现西山之高峻雄奇的?(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西山上的所见,即四围的环境来进行衬托。——可借柳宗元《江雪》一诗做补充说明。这里也有视角由俯视到远眺的变化,视角的变化伴随着境界的进一步开阔,而境界的进一步开阔又伴随着作者胸怀的进一步开阔)分析④————为什么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首先,原先游览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远深僻,给人以坐井观天的拘囚压抑之感,强化了作
6、者原有的孤独;而西山的高峻雄奇、开阔壮美则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脱。——此处可联系学生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以作比较。也可联系《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致产生不同感受的描写。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与培塿为类”、特立不群的品格正与作者身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精神上达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此处言及柳宗元的精神人格,亦可联系《江雪》。)分析⑤————从文中两种游览的情形来看人与
7、自然的关系。两种游览,其人和自然景物的关系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是怎样的不同?在始前游中,自然是排遣苦闷的对象,自然外在于人,与人隔了一层,这样人当然就难以领悟到自然的精神,因而只能获得短暂的快乐、暂时的解脱,“恒惴栗”的“恒”字就是这种状态的体现。而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