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题”解说.ppt

“探究题”解说.ppt

ID:48241006

大小:114.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1-18

“探究题”解说.ppt_第1页
“探究题”解说.ppt_第2页
“探究题”解说.ppt_第3页
“探究题”解说.ppt_第4页
“探究题”解说.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究题”解说.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说一、考点解说2009年浙江新课程考试大纲在“实用类(包括论述文)文本阅读”部分提出: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里的“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以前考纲所没有的要求,接下来对本考点提出具体要求: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这单列的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

2、,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探究,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探索追寻。它作为一种专门的题型,出现的时间不长,我们对它的解题规律了解不够。但相信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一般出题规律,加以适当的训练,就一定能做好探究题。二、考题剖析高考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实际上在以往的一些试卷中,命题人已经悄悄地将一些新的观念和要求设置在试题里了,只不过没有明确地提出名称而已。下面我们结合一些相关的高考试题,了解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命题方向。2004年北京语文高考的第Ⅱ卷的社科文阅读题“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例题解析】从

3、选文内容可知,作者对“通才”持肯定态度,即认为人的各项才能可互相促进;而题目要求谈谈“个人”的看法,而且要求联系文本之外的典型例子,这样,既能考查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能考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006年重庆语文高考阅读题《说村落》第19题“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例题解析】这是一道涉及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题目,文章内涵较深,对于理解没有太大的障碍,但是对于“融入”考生的“看法”这个问题,因其涉及表达,有一定的难度。作者的情感态度归纳出来后,考生的观点就

4、不能与之无关。这个关联决定答题方向。要答出深度,不能仅仅在“同情”“遗憾”“迷惑”“无奈”等观点上打转,有必要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也是探究题的终极指向。答案:(1)作者的情感态度: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2)提出自己的观点,符合社会发展实际即可,注意表述质量。16.根据文意回答问题: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4分)(08北京卷《塑料袋的科学迷思》)【例题解析】这是一道涉及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的题目,文章内涵不深,对于理解

5、没有太大的障碍,但是对于“融入”考生的“看法”这个问题,因其涉及表达,有一定的难度。作者的解决方式归纳出来后,考生的观点就不能与之无关。这个关联决定答题方向。要答出深度,不能仅仅在原文作者的观点上打转,有必要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也是探究题的终极指向。答案示例:第一问: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第二问:(1)用纸袋替代塑料袋不可取,因经济、环保成本过高。(2)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可减少“白色污染”。(3)塑料袋回收再生产成本较低。三、预测命题方向大纲规定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体样式从未用来命制高考阅读题,有人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没有可资借鉴的试题,可以去蠡

6、测它的命题走向吗?”回答是:“当然可以。”虽然上面列举的高考例题并不是完全的考题形式,但是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窥见一斑。而且大纲是命题的依据,我们完全可以在吃透大纲精神的前提下大胆蠡测命题的方向。研读大纲,我们发现,同样是阅读、同样是选考内容,“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考查的侧重点和考察目的是不尽相同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和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有鉴于此,“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命题有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做文

7、章:1、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文本虽然在写法上可以综合多种表现手法,但它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诸多事情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命题者不会轻易放过。因此,这里面就有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和蕴含着许多有待探究与阐发的问题,需要我们用理性的认知去加以判断。具体请看《三维设计》(p337)2007年高考山东卷和广东卷关于“探究”的三道题。特例: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2)你赞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