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090248
大小:1.21 MB
页数:34页
时间:2020-01-14
《第十讲:得道者风范.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讲:得道者风范魏晋时期有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为精神领袖,他们在正史名士中最富人格魅力。尤其嵇康人格风仪,道骨仙风,堪称“真名士自风流”。《晋书·嵇康传》记载: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世说新语·容止》又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庄子·大宗师》中讲: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一、智慧通达、深不可识
2、“道”无处不在,得道之人往往“和光同尘”,不事张扬,小心谨慎,深不可测。老子在他的《道德经》是如何论述得道之人的呢?他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德经》十五章)《道德经》里圣人的境界、古之善为道者的境界、《庄子》里至人、真人、神人、圣人的境界,也是得道者的境界,比如,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3、“辩乎荣辱之境”得道者的风采是无尽的,多面的,不可能用有限涵盖。文学上有一句话描写一个人生,由最绚烂而归于最平淡,由最高明而归于最平凡,那样才是成就。《中庸》上所说:“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一种既超越常人的生活,又不脱离常人生活的人生境界。有道的人是不容易看出来的。中国传统上有一种隐逸文化,就是有一个隐士群体。这一类的人,所谓隐士、高士之流,到了清朝,也称为处士,他们在民族国家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都是属于无所不包的道家。在我们历史上,每碰到变乱的时候,都是这一类人出来拨乱反正;等到天下安定了,就找不到他们,都溜掉了,所
4、以称为高士隐士。这也就是庄子所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类人都是这种作风。二、独立精神与独立人格老子主张人在珍视生命的同时,还应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独特的个性,不能随波逐流。老子云: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道德经》第二十章)得道之人与世俗之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质朴,后者势利;前者可爱,后者鄙陋。得
5、道之人与世俗之人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别呢?老子指出:这是因为他们信道、学道、尊道、行道。他们不求功利,不羡虚名,耐得住寂寞,看得开得失。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章还说道: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三、从道者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一个有道的人怎么修身以达道呢?老子睿智地授予人们三大法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曾国藩:左列钟铭右谤书
6、,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道德经》二十三章讲: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美在朴素,美在自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代表作的作品,如“椅中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大公爵圣母”等,他所绘的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柔以及青春健美为基调,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拉斐尔《椅中圣母》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拉斐尔《花园中的圣母》拉斐尔《大公
7、爵圣母》行云流水般自然真在的气质是需要时间来涵养的。人生既是有限的,那么人就应努力顺应大道,俭以养德,静以修身,合于自然,达于和谐。老子认为修道需要持之以恒,唯有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来规诫自身,才能在安身立命的社会中清醒自持,“不畏浮云遮望眼”,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