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设计说明.pdf

隧道设计说明.pdf

ID:48008480

大小:278.29 KB

页数:57页

时间:2020-01-13

隧道设计说明.pdf_第1页
隧道设计说明.pdf_第2页
隧道设计说明.pdf_第3页
隧道设计说明.pdf_第4页
隧道设计说明.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隧道设计说明.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隧道工程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南安(金淘)至厦门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2、《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厦门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厦门市同安区道路网发展规划》(2005—2020年)厦门市同安区交通局。4、《厦门市对外干线通道规划》(厦门市交通委员会2002-2020年)。5、福建省交通厅与福建省发改委共同文件:闽交建【2008】136号《关于南安(金淘)至厦门高速公路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6、厦门至安溪城际快速路勘察设计总体组制定的勘察设计指导大纲。7、部颁有关规范、规程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2、公路工程部分)。二、主要技术标准与采用的规范、规程1、主要技术标准道路等级:高速公路计算行车速度:100Km/h隧道建筑限界净宽:2×(0.75+0.5+2×3.75+1.0+1.0)=2×10.75m隧道建筑限界净高:5.0m2、采用的设计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年版)《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F60-200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

3、设计规范》(JTGD40-200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D50-2006)《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108-87)《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D71-2004)三、工程概况本项目TB4合同段设置1座分离式隧道—小溪山隧道,隧道大致呈南北向穿越小溪山,设计里程桩号:左线ZK11+250~ZK11+743,长493m,右线YK11+245.5~YK11+735.5长490m。隧道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100km/h;单洞建筑限界净宽10.75m,净高5.0m。

4、隧道纵坡为单向下坡,坡度为-0.4%和-2%的组合坡,隧道进口处于平曲线上,平曲线半径为左线R-1481,右线R-1490;出口位于直线上,隧道进口最大超高为3%。四、地质情况1、隧道区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隧道区地貌属构造、剥蚀形成的低山,隧道穿越北西走向的低山区,地表起伏较大,海拔在50~130米左右,相对高差约80米,山坡坡度在一般在10~25度之间,局部超过35度,山体植被较发育,部分地段见有基岩出露。2)地层岩性:隧道区范围内地层岩性为素填土、亚粘土、残积砂质粘性土、全风化、砂砾状强风化、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下伏基岩为燕山早期第三次侵入花岗岩。地层

5、岩性由新到老描述如下:(1)素填土(Qml):浅黄,浅灰色,主要由亚粘土组成,松散,稍湿。(2)亚粘土(Qdl):褐红、灰黄色,湿,硬塑,颗粒成分以粘粉粒为主,含少量为粗砂粒。(3)残积砂质粘性土(Qel):褐黄、灰白等色,可~硬塑。由长石风化的高岭土、石英砂颗粒及少许云母矿物组成,含大于2㎜的颗粒约20%,岩芯手捏易散。原岩结构特征可辨。(4)全风化花岗岩(γ2(3)c):褐黄、灰白色,岩石风化极其强5烈,岩芯呈土状,以高岭土、石英颗粒及云母碎屑等为主,岩芯手可捏散。标贯击数大于30击。原岩结构特征可辨。(5)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γ2(3)c):灰黄、褐红色,

6、岩石风化5成砂土状,岩石手可掰散,原岩结构易辩。标贯击数大于50击,夹有较多风化不均的岩屑。(6)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γ2(3)c):灰白、灰褐色等,岩石成5分主要由强烈风化的长石、石英、云母及暗色矿物等组成,岩芯以碎块状为主,碎裂结构,手折可断。原岩结构特征较清晰。(7)弱风化花岗岩(γ2(3)c):呈灰白、浅灰等色,岩芯主要呈5短柱状与碎块状,岩体较破碎,该层不可压缩,力学强度很高,工程性能好。原岩结构特征清晰。(9)微风化花岗岩(γ2(3)c):浅灰色,块状构造,裂隙发育5差,岩体完整,岩质新鲜坚硬,属硬质岩。岩芯多呈短柱或长柱状,力学强度很高,工程性能好

7、。地层分布特征见工程地质断面图。3)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本次勘察在坡积、残积土层和全、强风化岩层中进行现场标准贯入试验,在坡积、残积土层中采取原状土样进行室内土工常规试验,在不同岩性采取了强、弱、微风化岩样进行室内岩石试验,并对其成果进行统计,结合当地工程建设经验,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下页。4)地质构造、地震及稳定性评价隧址区位于“闽东燕山断坳带”东侧与闽东沿海变质带相接触的中部,沿线未见大的活动断裂,据区域地质资料,可不考虑活动断裂的影响。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福建省区划一览表,隧址区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8、为0.15g,设计地震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