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23175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5
《史家山隧道设计说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史家山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本次隧道及接线是依据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和部颁有关规范进行的。按照审查意见,对隧道内的纵断面、隧道净空及人行道等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作了适当调整,并根据提供的地质资料,对隧道的衬砌结构进行了完善补充。二.主要技术标准1.设计车速隧道几何线形与净空及接线部分按设计车速60Km/h设计,隧道照明设计则按设计车速80Km/h进行设计。2.隧道净空依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确定如下:行车道宽2x3.5m路缘带宽2x0.5m人行道(检修道)宽2x1.0m隧道总宽度为10.25m,建筑限界净高5.0m,检修道净高2.5m。三.工
2、程概况1.工程规模本工程路线起点(K0+000)位于象山县丹城镇殡仪馆前的交叉路口,与象山县丹城镇规划中的立交相连接。为满足立交接线的需要,本工程的起点设计标高在原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抬高了6米。接线全长为783.84米,隧道(K0+418~K1+329)长911米。2.自然地理史家山隧道所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最高温度达38.7℃,最低温度曾达-8.8℃,年平均气温为16.03℃。年平均降雨量1500mm,降水多集中在3-7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两期,年平均湿度为80%左右,该地区风向季节性变化
3、明显,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南风和东南偏南风,春秋两季风向变化不定,年平均风速5米/秒,最大风速出现在台风期。3.区域地质概况史家山隧道位于丹城镇西侧,本隧道轴线从龙角山和彭姆岭间穿过。隧道设计全长911米,隧道经过的山体,大多坡积物覆盖,厚度一般在15米以内,局部基岩裸露。穿过两种不同的岩性地区,进口段为闪长岩,长约280米;出口段为金玻屑凝灰岩,长约630米。接触带在桩号K0+700附近,K0+418~K0+455段,地表覆盖洪坡积层厚5~7米。隧道底为强风化石英闪长岩,为Ⅱ类围岩区。K0+455~K0+480段洞身为全~强风化岩,属Ⅲ类围岩区。其间三条断裂带,一
4、条接触带K1+270~K1+310段,洞身位于强风化岩,洞底为微风化岩,属Ⅲ类围岩区,K1+310~K1+329段,洞身位于强风化岩区,属Ⅱ类围岩区。隧道范围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纪松散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水量随降雨变化,地下水位则随季节变化。四.衬砌结构设计4根据地质情况和隧道断面几何要素,一般地段隧道开挖,衬砌设计和施工采用新奥法,利用围岩自身支护能力,使围岩本身形成支承环。隧道施工作业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根据不同的岩石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开挖;第二步:第一次衬砌,工序为一次喷混凝土厚5厘米、打锚杆;必要时设金属网或立钢拱架。二次喷砼3厘米。第三步:构筑防排水层。
5、第四步,二次衬砌(砼衬砌)。第三、四步需待第二步完成后,经现场测量,当围岩变位趋于稳定后才能开始。衬砌结构设计有五种类型:A:锚杆长250厘米,间距80厘米,喷砼厚8厘米,模筑砼厚40厘米。适用于Ⅲ~Ⅳ类围岩。B:锚杆长250厘米,间距100厘米,喷砼厚8厘米,模筑砼厚30厘米。适用于Ⅳ类围岩。C:喷砼厚8厘米,模筑砼厚30厘米。适用于Ⅳ类围岩。D:厚80厘米钢筋砼衬砌,适用于明洞及洞口10米范围。洞底岩石为中~微风化基岩。E:厚80厘米钢筋砼衬砌,带仰拱,适用于明洞段,洞底岩石为强风化~中风化基岩的情况。各类衬砌位置及长度见相应隧道衬砌结构设计图。1.洞门史家山隧
6、道进出洞口,由于地势平坦,洞身埋藏浅,表层覆盖层厚,均设置30米明洞。结合实际地形,洞门前切面坡度为1:1,采用浆砌片石砌筑,并砌筑成台阶式以便绿化,隧道进口洞门顶部砌成城墙式与现有的彭姆岭隧道出口洞顶城墙相连接,在隧道进出口的两侧墙边坡为1:1.25,采用浆砌片石拱形护坡。2.防排水工程隧道内防排水坚持以防为主、防排结合的治理原则,在隧道建成后,应达到隧道内基本干燥的要求,以保证隧道结构和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1).防水工程在二次衬砌与喷锚砼之间,设置Ф5厘米的排水软管(软式透水管)塑性防水板(CCR913-1.2mm)及无纺土工布(400g/m2),将水引
7、入洞内排水沟后排出洞外。工作缝采用如下方式防水:沉降缝采用橡胶止水带防水;施工缝采用背贴橡胶止水带防水。为保证混凝土浇注质量,建议施工时采用泵送砼衬砌。(2).排水工程隧道排水工程应包括衬砌背面排水工程、路基排水工程a.衬砌背面排水工程在开挖岩石面与喷砼之间环向设置Ф5第三代软式透水管,使水能沿环向管排到衬砌墙脚处,在墙脚处设纵向Ф10第三代软式透水管,再用横向引水管将纵向积水管里的水引到隧道边沟内。纵向积水管应沿隧道纵向设有一定的纵向流水坡度(坡度≥1%),坡度为一上一下,上下坡段间距为10米,纵向积水管在每一纵向坡段的底部与横向排水管相接,通过横向排水管排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