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932707
大小:27.51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11-06
《论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异同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异同点知识经济的知识化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当今社会最主要的财富已不仅仅是自然资源或物质产品,而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人才。目前中国的大学也朝着开放的方向努力,越来越多的人跨进了大学的门坎,这对提高全民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未来,应该是让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只是少数人上大学。中国的人口众多,大学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应该办越来越多的大学。 外国的学生素质教育与中国不同,他们比较重视学生个体的人格塑造,特别是学生综合素质及团队精神的培养,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特别看重学生的学业成
2、绩。一个好的高等学校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培养出多少硕士生和博士生。据统计,我国研究生的绝对数量已居世界第三,但最近某地出年薪16万聘请高级技工,却没人响应。所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高等学校结构,使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并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是非常必要的。.学校的内部结构不同 这一差异导致了学生培养方法上的根本不同。任何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都是纵横交错的,纵的方向是本科教学,横的方向是科学研究。不同的学校其内部结构是不一样的。国外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纵向简洁,横向丰富;但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纵向丰富,而横向简洁。我国的高
3、校却趋于雷同。对复旦或者北大这样的学校来说,教学的方向不能多,但横向交叉学科、研究的机构可以多。但我国的高中生考入高校,往往被分入几十个不同的系、院,像被领到了一个个窄胡同里面,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世界上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把广博教育放在培养本科生的首位,把专业培训放在次要位置。比如哈佛大学早就规定,学生入学后都要先学七艺,即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后又加上语文、人文、社会、自然。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可以具备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明确的判断能力以及能够识别普通性价值的认知能力,
4、而学生分专业是大学二年级之后的事情。这种宽基础、宽专业的培养方式带来了与专业分得太细的培养方式全然不同的结果。中国传统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二重分数提高,轻人格塑造。在这种教育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学生本位”“人格本位”只有“分数本位”。学生创造的火花,常常就在题海中淹没熄灭。三重整齐划一,轻学生个性的张扬。不少教师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有的甚至把具有独立见解,敢于提意见的学生视为不听话的“异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大声呼吁教育要“崇尚自然”、“
5、展现个性”,坚决反对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个性的摧残。但是,时至今日,众多学校追求的仍然是“高考状元”“升学率”,众多教师、学生仍然沉迷于“题海战术”。四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直接后果是:一届届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活,学生的潜能得不到挖掘。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鼓励;一届届学生在各种应试条条框框中小心翼翼,步履艰难!另外,我国基础教育明显地存在着“两强、两弱”现象。“两强”是指我们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全面牢固,对学生考试能力的训练扎实有效。中国学生屡屡在国际数、理、化“奥赛”
6、上摘取金牌即为最好的明证。“两弱”是指我们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通薄弱,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薄弱。由此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强烈地感受到中外基础教育的巨大差异在于:一个强调知识学习;一个强调能力培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的加快,国人的视角逐渐开阔,发现西洋的教育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因而国内开始了提倡素质教育“西为中用”的风气,尝试将应试教育的知识性和素质教育的人文性相结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新世纪人才。而西方国家也出现了“中为西用”的现象,海外的孔子学院大量涌现,中华文化正
7、在逐渐被西方吸纳。可见,中西文化的碰撞会促使中西教育的相互比较、包容、吸收、促进,也许,随着全球化同一化多样化的发展,中西教育的差异会逐渐变小。知识经济依靠的是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如何点燃隐藏在青年人头脑中的智慧火种,让它燎原中华大地,出现一批又一批富有“梦想、创造性思维、发明”能力的年轻人,如何结合实际创新我国的高等教育,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掘潜力,尊重自由,尊
8、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