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腰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误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峻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误诊分析【摘要】H的探讨腰椎管内肿瘤的误诊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木纽.15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广5年,症状完全消失10例,轻度腰痛4例,遗留感觉减退1例,本组肿瘤均无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腰椎管内肿席是生长于脊髓、神经及其附属组织的肿瘤,因肿瘤刺激压迫可产生根性痛,早期临床表现・腰椎I'可盘突出症和似,易误诊漏诊。临床应做到详细采集病史,认真体格检查,结合CT及MRT检查综合分析,做到早期诊断并积极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减少误诊及漏诊的发牛,有效捉高治愈率,改
2、善患者的生活质蜃。【关键词】腰椎管内肿瘤;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原因椎管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可发牛在椎管的任何部位Li]o腥椎管内肿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表现为腰腿痛,二者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易发牛误诊、漏诊。现将我院2003〜2010年收治的15例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管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5〜67岁,病程6个月〜4年;木组15例在外院课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均经针灸、推拿、牵引、理疗等保守治疗无效而入院。1
3、.2临床表现症状:本组15例均有腰痛并逐渐加重,4例伴典型放射性下肢痛,8例伴下肢钝痛或烧灼样痛,部位较模糊,均有下肢麻木或沉重感,休息后症状无明显好转,7例夜间疼痛加重;伴肋间神经痛1例,骼部疼痛1例;直腿抬高试验均阴性。1.3临床诊断全部病例入院后均详细询问病史,细致体检,采集X线片、CT、椎管内造影及MR1影像学检查资料并综合分析病情后,及时准确鉴别其他类似病症从而作出正确诊断。肿瘤平面:T103例,T123例,T12〜L15例,L12例丄32例;肿瘤大小:14X20X20mm^51X20X250mm
4、大小不等。2治疗及预后本组15例合并腰椎间盘突出者均行椎板切除椎管内肿瘤摘除术,全部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多发性神经纤维瘤7例,神经鞘瘤5例,皮样囊肿3例,脊膜瘤1例;木组15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广5年,症状完全消失10例,轻度腰痛4例,遗留感觉减退1例,本组肿瘤均无复发,无死广病例。3讨论3.1误诊原因临床忽略病史及体征,如是否有外伤史、腰腿痛的性质及部位,是否有肋间痛、排尿困难、下肢无力等症状;未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如直腿抬高试验、膝跟腱反射、肌力检杳等;腰椎管内肿瘤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出现
5、腰腿痛症状,共至可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症状,二者易混淆[2];CT及MRT技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如果过分依赖现代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在临床表现与影像不相符时必然会导致误诊出现[3];影像学医师诊断经验不足,对腰椎管肿瘤的某些体征和MRW像表现认识不足,某些体征的检杳方法不正确和结果判断有谋[4]。3.2预防误诊重视鉴别诊断,椎管内肿瘤多无外伤史且症状进行性加重,神经损害程度与肿瘤大小冇关,休息后症状不能缓解;椎间盘突出症多冇外伤史,休息后症状町缓解。椎管内肿瘤逐渐增人产牛对该侧脊髓压迫,脊髓丘
6、脑束与椎体束排列都是卜-肢者在外侧,故髓外肿瘤首先压迫下肢神经纤维,产生自下而上的感觉减退、麻木及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此时疼痛减轻;晚期脊髄完全受压,产生相应症状。腰椎管肿瘤人部分疼痛以夜间痛和烧灼样痛为主,椎间盘突出症疼痛为下肢放射性痛[5]。仔细体格检查及病史收集,有助于鉴别诊断;对有不典烈临床表现的腰腿痛患者,应警惕腰椎管内肿瘤,术前必须行MRI检查助诊,必要时做脑脊液和脊髓造影检杏;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内肿瘤的认识,CT检杏往往只扫描椎间盘平而,孤立的椎管内肿瘤容易漏诊;对于顽固性下腰背部痛
7、伴根性神经疼痛者,应想到二者并存的可能,应完善X线、CT、MRI检查,及早诊治。3.3治疗腰椎管内肿瘤一旦确诊,需尽早行手术治疗,肿瘤切除后,腰腿痛症状可缓解或完全消失[6]。早期肿瘤小,对周围神经纽织产牛的影响较小,手术易切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当肿瘤体积较人时,对神经组织的压迫重,手术困难且术后会残留神经障碍症状。木组15例均行椎板切除椎管内肿瘤摘除术,全部完整切除肿痫。术后10例症状完全消失,4例轻度腰痛,遗留感觉减退1例。总Z,腰椎管内肿瘤是生长于脊髓、神经及其附属组织的肿瘤,因肿瘤刺激压迫可产
8、生根性痛,早期临床表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易谋诊漏诊。临床应做到详细釆集病史,认真体格检査,结合CT及MRI检查综合分析,做到早期诊断并积极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减少误诊及漏诊的发生,冇效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虽。参考文献[1]马国峡•腰椎管内肿瘤误诊原因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09,4(16):120121.[2]董迎春•腰椎管肿瘤的误诊分析.四川医学,2009,30(7):11591160.[3]张壮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