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5254
大小:2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08-08
《对“次道德”合理性及引导途径的探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思想政治教育对“次道德”合理性及引导途径的探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协调性问题日益突出,因而在现代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道德问题又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次道德”作为道德现象的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人类行为中。根据有关学者的论述,“次道德”常被称为“亚道德”,它最早出现于沈贵鹏发表在《当代青年研究》1999年第3期中的《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亚道德试探——兼谈德育转型》一文中。在学术界,对“次道德”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大问题:一是对“次道
2、德”概念的理解;二是对“次道德”是否应该提倡的争论,即“次道德“合理性的辩论;三是对“次道德”可操作性的讨论,即应怎样引导“次道德”。一、对次道德概念的理解有人认为,“次道德”是指恶行为中所包含的善,反映一种善恶并存、恶中有善的道德评价。比如李慧在《“次道德”问题浅析》中认为所谓“次道德”,简言之指的是违法者在实施不法侵害的过程中由中止侵害行为而表现出来的某种道德精神,是对“盗亦有道”这一现象的概括。刘丽容则在《“次道德”存在的伦理解析》中把“次道德”理解为一种在违法利己的过程中,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的行为。
3、对于“次道德”的“次”,又有三种理解:“其次”,即道德行为发生在不道德行为之后;“次要”,指不属于社会主流道德;“次等”,即对于不法行为的消极性,它的积极性是“次等”的。以上两种对“次道德”的解释,本人认为还是比较接近的。而王振文、王保迎在发表的《“次道德”:传统道德评价标准的补充》一文中认为“次道德”是介于道德优良与道德败坏之间的一种中间道德状态。发生了“次道德”行为的人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恶人,更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刑事罪犯。和“亚健康”是一种常见的边缘健康状态一样,“次道德”也是一种中间道德状态。这一概念的引入,也
4、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点。另外,向红芳、颜万发在他们的《包容与宽制——对“次道德”的法律选择》里认为“次道德”是今年来人们在功利观念和现实主义支配下,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所作的一种行为选择,表现为既不违法也不高尚,但却有一定的公共心理基础。表现方式大致有“法律规避行为”、“麻木不仁,见义不为”、“法律与道德的两难选择”、“唯利是图,挑战法律国家尊严”、“违法行为中又有善举”这五种。但是,也有人认为,“次道德”命题的提出本身就不合逻辑,是一个伪命题,有失科学性。根据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中道”理
5、论,有些感情和行为本身就是恶的,不存在中道,就不是德性,自然就不存在善的成分。而“盗亦有道”的说法与“中道”理论是严重冲突的。4二、对“次道德”合理性的争论对“次道德”合理性的争论,大致形成了肯定和否定的两种观点。李建华、周谨平在《对“次道德”存在价值的质疑》一文中觉得“次道德”的存在价值令人质疑。首先,次道德缺乏自身的道德价值。它的载体是违法者和不正当行为的施行者,“次道德”所帮助建立的观念只有恶的相对多少的区别,无法满足其载体的道德需要。从道德评价标准而言,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必须有好的动机和好的效果,而“次道德
6、”支配下的行为,在动机和行为的善恶上都未能达到“善”的要求。因而“次道德”并不具备道德价值的属性和功能。其次,它不具备操作的现实价值。“次道德”缺乏明确的标准,没有明确的规范和底线,人们就无法把握“次道德”的尺度。加之“次道德”是一种游走于从恶到更恶间的行为标准,而从恶到更恶是一种无限过程。而且“次道德”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与之相应的不道德行为的极大限制,难以通过它达到价值目标。再次,当我们提倡“次道德”时,将不可避免的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它不仅不会引导人心向善,甚至会诱人向恶,使犯罪率上升,而且提倡“次道德”会降低
7、道德教育的层次,使道德不道德化,同时也会混乱道德评价标准,更严重到使社会成员善恶不分。陈应春、董继祥在《质疑次道德》一文中则从言语逻辑、道德境界、价值判断三个层面对“次道德”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次道德”是一个虚妄的概念,不具备理论性和可操作性。“次道德”作为一种概念和判断形式出现,可以抽象为“A(A为某个具体的行为过程)是次道德”或“A好的部分是次道德的”,在这个判断真假性问题上,根据道德要么是好,要么是不好的前提,人们就会陷入两难境地,所以认为“次道德”这个概念和判断是缺乏现实意义的。此外,道德划分总是在
8、一定利益关系下进行的,“次道德”的本质可以认为是“损人时少损人”,它在总体上仍然属于损人利己层次,但它又不是完整的损人利己,因为“次道德”的独特性使它在“少损人”过程中又同时会产生“利人”和“利己(受惩罚程度减轻)”的两种后果,因此,“次道德”在道德层次上没有自己的准确定位。利用美国伦理学家斯蒂文森和冯平博士的理论,“次道德”在“对谁有价值”、“与什么相比有价值”、“谁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