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519114
大小:18.2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1-12
《有质量的课到底应该怎么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有质量的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名师是如何“炼成”的?冯恩洪老师说:假如说学校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基本的组成细胞就是课堂。 今天的课堂决定20年后中国的命运。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涯由大约16800节课构成,因此,先有课堂的质量后有教育的质量,没有课堂的质量就谈不上教育的发展。1.三个维度决定一节课应该怎么上第一个维度是教材。教材承载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这节课应该怎么上。第二个维度是学情,教学目的指向学生,实现教学目的要搞清学情,不知道学生在哪里,只追求学生到哪里,何谈有效教
2、学?第三个维度是教育的时代特点,不同的时代教同样的内容,教同样年龄的学生,教法相同还是应该不同呢?农耕经济时代一节课如何上,与工业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较,有同也有异,同的是教材内容,不同的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接班人的不同要求。中国的课堂教学,书本中心的味道很浓,从目前的课堂呈现来看,三个维度中,教材决定一节课怎么上相对比较清晰,学生在哪里、时代特点要求到哪里,这两个维度都有所忽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是教书而不是用书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果,来源于教师的主观。走进学生发展
3、为本的课堂,问题是教学的起点,问题反映“学生在哪里”。教学设计不应源自教师的主观,而应依据来自学生的客观。好课堂的美,不是完美,而是缺陷美。这是一个不该忽略而被很多教师忽略的维度。实践证明,这也是妨碍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现在回忆起来,几年前,美国人在教育网站上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孩子就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孩子退休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想让孩子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收获幸福人生,和工业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一样还是不一样?上千万个美国家庭卷入这场讨论。他们的选择结果是:移动互联网时
4、代是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时代。美国人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幸福人生离不开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有效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正确思想能力、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变革能力。走进移动互联网时代,美国人的幸福人生离不开这几种能力,在中国难道不是这样吗?这一场讨论启示我们:教育是有鲜明的时代性的,优秀的教育是属于时代的。想通大道理才能做好小事情:一节好课由三个维度决定,只有明晰了三个维度的坐标,才能上好一节具体的课。从这个角度看,重视教育就要重视课堂,关注教育就要关注课堂,领导教育就要领导课堂。绝对不能学问越高离课堂越远
5、,职务越高离课堂越远,那是教育发展的误区。2.三个要素决定一节课是否能上好中国是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承担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强国重任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人口众多却人力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是教育陷入了误区。承担人力资源重任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入问题要素。一个民族的创新变革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要从课堂中来。课堂不能没有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无疑时导向有疑,有疑时导入无疑的过程。学生获得
6、新知的过程,不意味着要教师全部讲授。通过有效预习,新知识可以分成两部分,学生看得懂的新知识和学生看后起疑的新知识。看后起疑的新知识就是问题,问题是有效教学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师不知道学生在哪里的原因是不知道来自学生的问题,课堂只能是演绎推理的教学。当一个教师重复学生已会的知识的时候,这个课堂的高效就要受到质疑。全国各地许多教师问我:“我也想让学生提问,我给了他们时间,他们提不出问题,白白浪费了时间,怎么解决?”发现问题的能力靠的是遗传基因吗?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于后天的训练,没有有效的训练哪有发现更好
7、问题的能力呢?从我在全国11个省市实践的情况看,更值得我们重视的不是学生提不出问题,而是面对来自学生的诸多问题,教师理论准备、专业素养和课堂驾驭能力不足,筛选不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我曾经在海南听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司马光砸缸》。上课到第13分钟,生字教学结束以后,小朋友主动提问,提的第一个问题是“小朋友掉进缸里以后,其他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也是小朋友,司马光为什么没慌?”那天是10月21日,6岁的孩子,入学不到两个月,已经能发现最有价值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那天的执教者是海南大学本科毕业生,被孩子们问住了,因
8、为大学里没讲过“司马光为什么没慌”。这个案例提醒我们,不要怀疑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如何面对孩子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将是一个有力的挑战。课堂要注入的第二个要素是合作。新加坡政府把走进移动互联网时代,让500万新加坡人学会合作,作为新加坡持续繁荣的立国之本。当新加坡把发现合作的价值当作立国之本的时候,我们炎黄子孙似乎不应该再把合作置于教学之术的低水平上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