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_风骨》新释及分析

《文心雕龙_风骨》新释及分析

ID:47255001

大小:2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31

《文心雕龙_风骨》新释及分析_第1页
《文心雕龙_风骨》新释及分析_第2页
《文心雕龙_风骨》新释及分析_第3页
《文心雕龙_风骨》新释及分析_第4页
《文心雕龙_风骨》新释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心雕龙_风骨》新释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心雕龙•风骨》新释及分析“风骨”是中国文论中一个非常成熟的诗学范畴,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篇最早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风骨”做了阐释。历来对《文心雕龙•风骨》的解释丰富多样而又莫衷一是,又有研究者对不同的解释进行分类评述,形成解释的解释。本文立足元典,首先从语义上解读《风骨》,试图接近风骨的本初意义;其次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以及中国文化传统来探讨风骨所具有的深厚内涵;最后探讨“风骨”之包容的语义所拓展形成的艺术范畴。一、《风骨》的多种解读《风骨》是《文心雕龙》中十分重要的篇目,然由于其涵义的丰富性与模糊性,研究者对之解释歧异甚多

2、。各种不同的解读有意义交叉之处,亦有一定的理解差异。他们或从“风”与“骨”各自的含义出发进行阐述,或从整体上论述“风骨”,这里形成一个巨大的阐释场域。第一类解释将“风”“骨”分属不同的意义,将“风”解释为“文意”、“内容”,将“骨”解释为“文辞”、“用辞”。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他认为“风”是属于文意范畴的事,“骨”是属于文辞范畴的事,他重视从作品的文辞结构方面来理解风骨。周振甫先生持类似观点,认为“风”是感动人的力量,是符合志气的,跟内容有关;“骨”是对构辞的要求,用辞极精练才有骨。另有几家认为“

3、风”为“情志”,“骨”为“事义”o廖仲安、刘国盈等先生持“情志事义”说,他们认为“风”就是“情志”,“骨”是“事义”,前者“是作家发自内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在文章中的表现”。后者“就是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一切材料观点逻辑的内容。”刘永济先生将“风一情”、“骨一事”相互关联,认为“风”是“文之情思”,“骨”是“喻文之事义”;前者发于作者之心,运事义以成篇章;后者建立篇章而表情思。罗宗强先生也指出,“风”为“感情之力”,“骨”为“事义之力”,“感情之力借其强烈浓郁、借其流动与气概动人。事义之力,借其结构谨严之文辞

4、,借其逻辑力量动人。风骨合而论之,乃是提倡一种内在力量的美。”宗白华先生从美学的角度来阐释“风骨”,强调其艺术性;从根本上,他认为“骨”与文辞相关,“风”与情感相关。宗白华指出,“骨”是和词有关联的,它是一个词藻(铺辞)的问题。“'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不是歪曲,不是诡辩。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既重视思想表现为'骨',又重视情感表现为'风'。一篇有风有骨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他将“风”与“骨”类比于歌唱艺术中所讲究的“咬字引腔”O咬字即“骨”,即结字端直,引

5、腔即“风”,即意气骏爽,动人情感。第二类则从整体上把握“风骨”,认为“风骨”是一种美学风格。罗根泽先生从用字用辞的角度解释道:“风骨为文字以内的风格。”王运熙先生说:“风是指文章中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骨是指作品的语言质朴而劲健有力,风骨合起来,是指作品具有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詹钺先生说:“'风骨'是刚的风格,就是鲜明生动、雄健有力的风格。”他认为刘勰讲风骨,不是专从“用笔”的形式方面下功夫,而是要“严此骨硬”、“结言端直”,这还得从内容方面下手,从而达到风格上的刚健。郭绍虞先生提出:“风谓风采,骨谓骨相,一虚一实,组合成词;'

6、风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他们将“风”与“骨”合于一处,以作品全局的眼光来解释“风骨”,倾向于将之解释为一种整体的风格特征。以上每种观点都有自身的合理性,各观点之间却又难以形成普遍共识。综合以上多种解释,我们仿佛陷入了一个阐释的泥淖之中,挣扎着却难以挣脱。《风骨》篇在《文心雕龙》的整个体制中被归入创作论的范畴,是一篇以理论探讨为主的文章;而诸家的解释多从严格的语义角度欲给之一种确切的义界,导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局面。人们似乎已经习惯对古代的作品和文论加以严密的字义考证,进而给予确定的意思;然而许多作品,特别是理论性的著作由

7、于其丰富的意义,已经无法被拘囿于固定的字义中,它们必须要有一个可想象的阐释空间。于是,我们一方面需要回到《文心雕龙•风骨》篇,从本原上踏实地理解“风骨”;另一方面更需要一种宽泛的视野,摒弃僵化的字义限定,从而拓展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二、“风”、“骨”的语义还原《风骨》开篇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这说明了刘勰所说“风”的概念首先源自《毛诗序》的“诗之六义”说。诗大序曰:“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此,钱钟书先生也有所阐述:“言

8、其作用,'风'者,风谏也,风教也。言其本源,'风'者,土风也,风谣也,今语所谓地方民歌也。言其体制,风咏也,风诵也,系乎喉舌唇吻,今语所谓口头歌唱文学也……'风'之一字而于《诗》之渊源体用包举囊括。风”不是一个简单的意思,它本身构成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