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9、《浣溪沙》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9、《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已有的方法经验诵读、理解《浣溪沙》。2、在反复诵读中想象画面,品味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怀。3、在学习《浣溪沙》的基础上,依“读、悟、想、品”四步骤自学《长歌行》,习得古诗词的学习经验。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诵读、理解古诗词的方法、经验,只是比较零散。老师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归纳,让学生知道古诗词的学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并运用到古诗词的群读类学中去。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学习《浣溪沙》的基础上自学《长歌行》,进行比照,习得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教学难点:通
2、过“猜画”这个环节来品味《浣溪沙》这首词的意境,进而感悟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师生谈话,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央电视台曾热播过一个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哪些同学收看过这个节目?大屏幕上的这三句话,就是这个节目的宣传语。一齐来读读这三句话。的确,一首首诗,一阕阕词,灿若日月星辰,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扉。诗词的世界,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前两天,我们学习了几首唐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浣溪沙》,词的作者是宋代的大文豪苏轼。2
3、、生齐读题目。3、师领读小序,释意。(出示课件1)活动2【活动】诵词吟句,读出节奏1、师生讨论归纳出读好古诗词的“三个读”。(出示课件2)2、自由读词,找到全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字——“溪”。师:我们都知道,咱们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江河溪流大多是自西向东流淌,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但这首词中的兰溪,却是自东向西流,引发了诗人苏轼的无限遐想。老师相信,它同样也会唤起我们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3、指名读,师相机指正字音。4、师生合作“击节而歌,诵词吟句”,读出词的节奏美。(1)师示范诵读:在读诗吟赋方面,我们的古人讲究击节
4、而歌。弦歌四起应吹笛,打起节奏吟起诗,在古时候可是一件十分风雅时尚的事。来,听听老师打起节奏吟起诗吧!(2)全班“打起节奏吟起诗”。(3)师生吟和。5:师小结:读古诗词,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像这样读得有板有眼。古人读诗词,形式多样。除了击节而歌,高声吟和,低声吟哦,还可以踏歌,也可以将诗词谱曲歌唱。这些方法,我们不妨都试试,学一学古人的风雅时尚。活动3【活动】猜画品意,读出韵味1、指名个人读词,师生评议。2、师:是的,我们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理解古诗词,我们还是有一些经验的,能说出几点吗?(生答,出
5、示课件3)。3、同桌合作理解诗意,交流感受。4、检查自学探究的情况。师:“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句话有点难理解的,你们是怎么读懂的呢?学生分小组汇报,师相机点评,如:①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②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这首词,会更深刻一些。当时,受乌台诗案的牵连,苏轼从繁华的京城,被贬到偏僻落后的黄州,也曾消沉过。但亲朋故人的关心,山川风物的吸引,使他很快敞开了心扉,呼唤青春重回——(生答)休将白发唱黄鸡!③对,作者不是无端地心生感慨,而是看到了眼前的“门前流水尚能西”,产生了一种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老了为
6、什么不可以拥有一颗青春年少的心,保持青春年少的状态呢?所以他说——(生答)休将白发唱黄鸡!5、(出示课件4)读到词的下阕,你会联想到哪些诗句或名言?师小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不可抗拒。可被贬到黄州,生活困顿的苏轼却反其调而唱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多么乐观豁达啊!6、再指名读词。问其他学生:你听出了什么?师:上半阕是写景,要读得舒缓而悠扬;下半阕是抒情,要读得急促而高昂。借景抒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情感的方法。7、指多名学生“猜”画: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7、猜一猜刚才这位同学诵读《浣溪沙》时,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多名学生说。师再采访诵读的学生后过渡:哦,你和他们既有相通之处,又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幅画不是画在纸上,而用想像和情感画在我们的心灵上,有声有色,有情有意,这幅画的名字就叫做《浣溪沙》!8、点多名学生用一个词表达自己走进“画”中的感觉(出示课件5)。师点拔:你们所说的这么多美好的词语就是你读这首词品出来的意境,也就是“诗情画意”。师追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新幽雅?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这体现了他什
8、么样的人生态度?9、欣赏名家朗诵。(出示课件6,播放录音)活动4【练习】梳理归纳,习得方法师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梳理归纳出学习方法及步骤:读诗、悟情、想画、品意。活动5【活动】对照比读,提高技能1、学生依据习得的方法,自读自悟《长歌行》(出示课件)。2、点两名学生诵读。3、检查学生“悟情、想画、品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