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949313
大小:204.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2-0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背景:1、儒学的坎坷历程3、鼎盛时期的社会问题,需要人才边境不宁王国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遭到打击→汉初,逐渐复苏2、西汉前期对人才的重视汉高祖曾下令: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1、背景2、经过:3、作用:发掘治国之才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举荐——策问(成为定制)推荐贤良才能之士,以时政问题考问,书面回答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董仲舒生平地位:汉代儒学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生平
2、:生活在西汉文、景和武帝时代;博览群书,专心致志,大学问家三次应对汉武帝策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受赏识、任用晚年著《春秋繁露》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的问题:“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针对为人处世:“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1、总体特点: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2、具体观点: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3、作用:a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b为儒学成
3、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董仲舒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概述:“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你认为这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①看法:“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可见当时各种思想学派纷呈,已经发展到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地步。非常需要从思想方面统一人们的认识,以适合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诸不在六艺之科孔
4、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就杜绝了百家之说,用儒家思想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其中把百家之说称为“异说”“邪辟之说”是错误的,无非是为罢黜百家提供“合法”的理由。其结果的负面作用是西汉刚刚复萌的各种学术思想尚未形成的争鸣局面就遭到了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的第二次扼杀。②对后世的影响:正面有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
5、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探究学习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的措施:思想上: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上: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教育上:汉武帝兴办太学,让天下文士学习儒家经典2、教育状况: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设博士——教育被儒家垄断兴办太学,太学生员学完五经,考试合格后到政府任官——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局面,提高儒学地位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
6、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影响:1.汉代为什么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现象?汉代儒学怎样成了正统思想?解题关键:西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的思想方面、政治方面,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2.试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解题关键: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答案提示: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
7、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
8、。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