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类问题的心理辅导---面对自负的学生

青少年自我类问题的心理辅导---面对自负的学生

ID:46900816

大小:3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9

青少年自我类问题的心理辅导---面对自负的学生_第1页
青少年自我类问题的心理辅导---面对自负的学生_第2页
青少年自我类问题的心理辅导---面对自负的学生_第3页
青少年自我类问题的心理辅导---面对自负的学生_第4页
青少年自我类问题的心理辅导---面对自负的学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少年自我类问题的心理辅导---面对自负的学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青少年自我类问题的心理辅导---面对自负的学生刘东臣 摘要:正通常来讲,自负的学生总是自以为是、唯我独尊,认为自己做什么都对,哪方面都好,喜欢吹嘘自己,乐于接受别人的奉承赞美;他们还喜欢与人竞争,本意是想压低别人,一旦失败于人,就会产生嫉妒的心理,进而抨击和诬蔑别人;他们做错了什么事情也很难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总是百般地为自己寻找借关键词:自以为是奉承赞美自负一、理论概述自负心理就是盲目自大,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儿童自以为了不起的自负心理,是自我认知缺乏的一种表现。处处瞧不起别人、对对大人常常傲慢无礼,是一种缺乏自

2、知之明的心理表现。一般地说,自负多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或是表现在家庭条件较优越,具有某种先天优势的孩子身上。自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家庭这方面来讲,多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们所导致的。二、案例:帅帅,是我教的一个一年级的学生。我已教他有两学期了(他是上学期从外校转来的,我连续教两年一年级),起先他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因为他聪明机灵,上课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疑问。课堂作业总是做得很快,所以我时常会表扬他。可是,渐渐地我发现他太自负了,总是瞧不起别人。比如,课堂中回答问题时候,一个同学答不出来或答得吞

3、吞吐吐的时候,他就很不耐烦,数落人家太笨。有时候碰到一个问题多种解法的时候,他不倾听他人的想法,甚至不守纪律,口中叫着:“老师,找我,找我。”可以看得出来他很爱数学,但每次的数学单元测验他都是85-95分,错的题目都是很基础的,连班级中的后进生都能做得出来的题目,而那些附加分和聪明题他基本上都对。(一)形成原因1、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我也家访过他的家长,了解到他的父母在外务工,他是个独生子,由爷爷奶奶来照顾。老年人及其宠爱他,夸奖,赞扬,使他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2、片面的自我认识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也同样缺乏自知之明,同时

4、又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二)正确认识自负人不能没有自负。尤其对青少年儿童来说,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他们能勇往直前。但是,自负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们成就事业,反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三)辅导级解决过程通过我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他主要表现:自以为了不起、瞧不起别人。只要老师和家长耐心引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自以为了不起、瞧不起别人,促

5、进他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有所提高。1、给予批评我选择在一次考试后,他正在为自己的考的分数满意骄傲,向别人炫耀时,把他请到办公室与他面对坐下来与他面对面坐下来。首先对他考试的分数给予肯定,然后把他的试卷放到他的面前,指出一些很基础的题目,但他又做错了,给予批评。再拿出一位后进生做对的基础题,让他比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我在加以教导,希望他踏实学习,自己有问题和其他同学积极探讨。2、提高自我认识在网找优秀少先队员的事迹和采访,让他看完后明白自己跟人家的差距,不能认为自己有些优点就骄傲自满,要向更优秀的人学习。希望

6、他首先能全面的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1、给予家长建议首先让家长认识到自负会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会影响他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让其认识到自负心理的严重性,然后给出以下建议:①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方式,对孩子的评价应客观实际。孩子总是不足的地方,家长不要因为溺爱孩子就不切实际地吹捧孩子,尤其不要在客人面前没完没了地表扬孩子,这样易形成孩子的自负心理。②给孩子适当的批评。家长对孩子的表扬要适当,对孩子的批评也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掩耳盗铃、视而不见,而要客观地指出孩子的不足。

7、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三、个人体会自负往往因为家长和老师的宠爱、夸赞、表扬,使他们觉得自己了不起,养成了他们自信、自傲和自负的个性。所以说家长和老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发现问题,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参考文献:⑴皮亚杰《儿童心理学》⑵杨忠《小学生心理健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