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静脉铁剂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安徽医药AnhuiMedicalandPharmaceuticalJournal2010May;14(5)·607·静脉铁剂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宛家奎,水润芝(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安徽黄山245000)摘要:贫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严蔗糖复合物组和口服铁组,每组15例。氢氧化铁蔗糖复合物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使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组:每次血液透析时静脉注射200mg氢氧化铁蔗糖复合物+成素(rHuEPO)大大改善了肾性贫血的治疗效果。但是终末100ml
2、生理盐水,直至完成总补铁量;口服铁组:琥珀酸亚铁期肾病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铁缺乏影响了促红细胞生成素200mg,每日3次,共8周。均同时使用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1-1的作用。口服补铁因为其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难以达到理成素(EPO)50U·kg·次皮下注射。结果患者贫血均改想的疗效。随着一些新型静脉铁剂的出现,静脉补铁在血液善,氢氧化铁蔗糖复合物组血红蛋白(Hb)上升每周(4.5±-1透析(HD)患者中的应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本文将静脉2.0)g·L,8周内Hb达到靶目标(110g)占60.0%
3、,平均每铁剂在HD患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人EPO总用量45Kμ,比口服铁组少37.5%,而口服铁组Hb-1关键词:静脉铁剂;血液透析上升每周(1.5±0.8)g·L,8周内无1例达到靶目标,平均每例EPO总用量72Kμ,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2]肾性贫血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0.01)。90%。贫血除造成多器官的氧供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可能诱1.1.2静脉铁剂起效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对210例HD发或加重多脏器功能损伤,如心肌肥大、心衰、肾功能进行性患者的多中性研究显示,静脉
4、给予蔗糖铁及右旋糖酐铁使患-1-1恶化等。使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极大改善者的Hb分别以(3.0±1.7)g·L和(3.0±1.5)g·L每周[3]了肾性贫血的治疗效果。而影响rHuEPO的疗效最常见的原的速度增加。这与袁群生等的研究结果相近,静脉补铁Hb-1因是绝对或相对性铁缺乏。终末期肾病患者由于长期的饮食上升的速度为每周(3.5±2.0)g·L,而口服补铁仅为每周-1限制、铁的摄入不足、肠道失血、铁的吸收障碍、透析过程中铁(1.0±1.4)g·L(P=0.003);静脉补铁治疗
5、时间为(5.2±[4]的丢失,加速了缺铁的发生或进展。口服补铁因为其吸收差、0.4)周,而口服铁需要8周(P<0.001)。最近,Li等的研生物利用度低,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因此,对于CRF贫血究还发现,静脉补铁2周时Hb的水平显著高于给药以前,而患者,尤其是使用EPO的患者,更加需要应用生物利用度更口服补铁4周时Hb才得到显著升高。[5]好、含铁更高的铁元素制剂来改善体内的铁储备。近年来随1.1.3静脉铁剂胃肠道反应少Johnson等研究显示,口着一些新型静脉铁剂的出现,肾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
6、服补铁便秘、恶心、腹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高达静脉补铁在血液透析(HD)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如何合理46%,明显高于静脉补铁的11%(P<0.05)。袁群生等的研地使用静脉铁剂备受关注,本文将重点介绍静脉铁剂在HD究也显示,口服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静脉铁[1]患者中的应用。(14.7%vs1.7%,P=0.017)。而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的研1静脉铁剂的临床研究究中,两组均给予总量1g的静脉铁剂,观察8周无不良反应[3]1.1静脉铁剂相对口服铁剂的优点发生。可见,静脉补铁和口服补铁相比
7、,具有起效快、生物1.1.1静脉铁剂生物利用度高口服铁剂主要以亚铁离子利用度高、疗效好、胃肠道反应轻等优点,更容易被CRF患者的形式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被吸收,易受胃酸减少、食物成接受。分的影响,吸收往往较差,生物利用度受到极大地限制。国内1.2不同静脉铁剂的特点常用的琥珀酸亚铁在正常人群中的吸收率仅为5%~10%。1.2.1各种静脉铁剂的疗效相近目前应用的静脉铁剂主而在CRF患者,虽然体内铁元素的缺乏可以促进铁的吸收,要包括右旋糖酐铁、蔗糖铁及葡萄糖酸亚铁。所有的静脉铁但因为多数患者伴有消化功能障碍
8、,口服铁的生物利用度甚剂都是胶体,包含球形的铁-碳水化合物微粒,其核心是氢氧至会进一步降低。静脉铁剂给药后迅速进入网状内皮系统,化铁胶,周围有一层碳水化合物包裹以稳定氢氧化铁,减慢活通过巨噬细胞的作用使体内铁离子从复合物中释放出来,一性铁释放。其中右旋糖酐铁最早应用于临床,早在20世纪部分与去铁蛋白结合形成铁蛋白在细胞内储存,其余与转铁90年代早期以前是唯一可选的静脉铁剂,其疗效已经得到了蛋白结合转送至幼稚红细胞表面的转铁蛋白受体上,进入内较多研究的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