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关论文)刑事审判预断排除问题研究

(过关论文)刑事审判预断排除问题研究

ID:46845491

大小:8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8

(过关论文)刑事审判预断排除问题研究_第1页
(过关论文)刑事审判预断排除问题研究_第2页
(过关论文)刑事审判预断排除问题研究_第3页
(过关论文)刑事审判预断排除问题研究_第4页
(过关论文)刑事审判预断排除问题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过关论文)刑事审判预断排除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刑事审判预断排除问题研究摘要:2013年1月1U,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正式丿施行,其恢复了公诉机关的案卷全案移送的公诉方式,山此产生了如何排除或者削弱法官対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的预断的问题。1974年,心理学家阿莫斯特维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通过“幸运伦”的实验提岀了“锚定效应叩勺概念,表明在日常生活屮其至刑事司法领域的人量判断都用到了锚定理论,其是-•种普遍存在乂难以消除的判断偏差。我们可以通过测试锚的可靠性、提高个体的动机、增强个体知识技能、类比相似情景的方法避免或者减少因锚定而产生的偏差,而在刑事司法领域可以通过建立判例制度、完善対抗制程序、贯

2、彻判决书充分说明理由制度來减少或者避免法官因锚定而产牛的认知错觉的影响。关键词:预断,预断排除机制,锚定效应,判例制度,对抗制程序2013年1月1U,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正式施行,其中第12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这标志着我国刑事诉讼中彻底拋弃了1996年立法者为限制检察机关移送案卷的范围而确立的“复印件主义”的公诉方式,而使我国刑事案件公诉方式冋到了1979年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案卷

3、全案移送制度”。这种公诉方式的恢复对于保障律师阅卷权,平衡控辩双方在刑事审判活动中的地位,保证法官在庭审过程中的主导权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案卷全案移送制度”下如何排除或者削弱法官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的预断却是刑事司法理论界与实务界永恒的话题。刑事裁判是个法律问题,法官预断的形成是法官内心的认知形成过程,因此,从心理学和法学双重视域来探究预断的札I关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预断的相关理论问题。一、预断是否存在1974年,心理学家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Tversky)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1}提出了“锚定效应”(anchor

4、ingeffect)的概念,他们在经典的“幸运轮”实验中{2}发现当人们在某一个位置或者阶段下锚,其内心变动的范围就会受锚的影响,先前下的锚的位置几乎决定了最后的结果锚定效应”在众多领域判的研究中得到验证,从FI常生活小的现象到法律判断问题,许多研究沿用并发展了Tversky和Kah-neman的研究框架,将研究扩展到现场实验和真实情境中,从不同角度证明了“锚定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又难以消除的判断偏差。维尔茨堡人学心理学家BirteEnglich、FritzStrack和科隆人学心理学家ThomasMussweiler通过在刑事模拟审判的实验屮得出结论;{3

5、}即使是审判经验丰富的专家在刑事审判过程屮也会收到来自外部的与裁判无关的锚的影响。在实验中,实验者邀请了几位刚获得法律学位的初级律师,他们将体验作为法官在法庭上第一次审判的经历,被试者被要求在法庭审判前通过掷骰子的方式來决定最后的裁判结论。结來发现,通过掷散子得出的点数髙的法官的最后的量刑普遍比掷骰子得出的点数低的法官的故后虽刑高。也就是说法官在审判前极易受到英他与法庭审判无关的因索的影响,而不论法官是否拥有专业的技能与丰富的审判经验。白从阿莫斯特维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1974年介绍锚定现象之后,锚定偏差已经被普遍发现,并且被认为是很难避免的。二、预断如何产生作

6、用以往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均验证了锚定效应的存在,既然人们会因为最初得到的信息产生锚定效应,那究竟这种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对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产生影响的呢?目丽解释锚定效应主要有三种理论模型,即“调整启发式模型”、“选择通达模型”和“双重心理加工模型”。"调整卅发式模型(anchoringandadjustmentheuristic)”是心理学家阿莫斯•特维斯基和川•尼尔•卡尼曼在进行“幸运轮”实验之后提出的,该模型将“锚"作为一个起始点,人们在进行判断和决策时以起始点的“锚"为核心,向上或向下來调整锚值得岀自己的估计。之所以称之为“不充分”是由于这种

7、调整往往取决于个体口身所规定的一个町行区间,只要佔计值进入到这个可行区间内,个体就会接受这个值并停止其调整,而可行区间的范I羽则取决于个体的主观认知与知识储备。Steack和Mussweiler则认为锚定效应的产牛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个体主观认知与知识储备的差杲,如锚定特征、判断者意志努力和判断背景等均不能影响到锚定效应的发牛.。[1]锚定效应的产生并不是不充分调整所致,而是前后两步问题激发的信息通达性造成的,并由此捉出了选择通达模型(selectiveaccessibilitymodel)來解释锚定效应。⑵当个体在进行判断和决策时,从内心假设了“锚值”可能就是目

8、标值,然示逐步对其进行验证。因此,个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