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842339
大小:7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8
《阅读教学中“呈现式”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阅读教学中“呈现式”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阅读教学中“呈现式”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呈现式”教学是指,通过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呈现耍立足文本,要顾及教学目标,注重呈现的内容与教学的相关性,它可以与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关,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一、蓄势一一制造阅读期待(-)再现客观背景“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以F》)对一个人的作品进行阅读鉴赏,需要了解“其人”、“其世”,也就是耍再现文本诞生的
2、历史背景,走近作者的时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时,学生不了解该文的时代背景,对普希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西伯利亚的囚徒”知之更少,对作品的理解也只能浮于表面。为了让学生了解普希金,走进《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在该课例中,笔者设计了以下的教学导入环节。案例《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教学导入(有删节)1•你印象中的西伯利亚是怎样的?(图片呈现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狂风肆虐。)2.有一群人为了理想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来到这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你了解这些人吗?(介绍十二月党人。图片呈现十二月党人昔
3、日的豪宅和西伯利亚的陋居。)3•你知道诗人是如何把这首诗捎给他们?(介绍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以及涅克拉索夫的诗,“我在他的面前不禁双膝跪倒……”)3•诗人为什么耍写这首诗?(图片呈现普希金的不羁的肖像,介绍有关他的事迹。)[案例分析h该诗的创作背景与学生相隔甚远,很容易使学生敬而远Z,难以走进《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情感世界。通过再现客观背景,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普希金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体会到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认识人的尊严,使学半在领悟中产生出对国家、对底层民众的自觉关注。(二)渲染主观感受有的文学作品年
4、代较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如果单纯从文本解读出发,学生是很难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在上课Z初通过呈现他人对作家或作品的主观感受,渲染烘托出与文本相符合的氛围,赋了文木更多的鳞活感,就能创设出适合学生走入文木的情境,拉近学生与作者Z间的距离。案例教学实录一一《记念刘和珍君》的导入环节师:一个苦难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人?生1:清醒的。生2:善于反思的。4:3:勇敢的、充满力量。(投影: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Z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
5、民族的锻可以有为,也因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师:你认为空格中应该填入什么?生:鲁迅。师:为什么是鲁迅?生1:因为他具有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需要的人的品质。4<2:因为他通过作品发出了清醒的、孤独的、深刻的、悲凉的声音。(投影:译书锻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师:是的,他的作品正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聆听鲁迅的声音一一《记念刘和珍君
6、》。[案例分析]:这堂课的导入,通过郁达夫对鲁迅深情而深刻的描摹,通过对联对失去鲁迅的巨大损失的评述,既是蓄势渲染,也让学生认识到了鲁迅以及鲁迅作品的价值,给学生提供理解文木的“抓手”。这样的呈现,烘托气氛,制造了阅读期待。二、释疑一一关注课堂动态教师面对的是知识储备、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因而在学生中难免出现形式多样的疑惑,教师要会处变不惊、机智巧妙地利用这些问题,凭借灵活有效的呈现内容和方式,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获得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这样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课堂千变万化,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也是不可预测的,但学生提出共
7、同的疑问时,教师要重视这些动态生成的疑问,它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来口学生对文木解读的怀疑,来口学生与文本对话引起的思维撞击。教师要顺应学牛的问题或质疑,调整原定的教学流程,通过呈现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从而去感受、领悟、欣赏文木的内涵。例如,教学《前方》时,笔者设计了“从原文中找出人的悲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学生顺利地找到了“(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2)在走向前方吋,乂惦念着家。(3)人无法还家。(4)即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Z中”这四个方面。笔者正想继续下一个教
8、学流程吋,有儿个学生说后三句话很难理解,其他的学生也纷纷应和。笔者让几个语文程度好的学生解读,发现他们也很难说明口;自己尝试用语言表述,乂觉得太抽象,于是宣布下一节课再讨论。后来找到了可以解读这三句话的材料,分别是:席慕蓉的《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