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毕业论文燕乐宫调流变与乐器运用

艺术理论毕业论文燕乐宫调流变与乐器运用

ID:46818952

大小:9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28

艺术理论毕业论文燕乐宫调流变与乐器运用_第1页
艺术理论毕业论文燕乐宫调流变与乐器运用_第2页
艺术理论毕业论文燕乐宫调流变与乐器运用_第3页
艺术理论毕业论文燕乐宫调流变与乐器运用_第4页
艺术理论毕业论文燕乐宫调流变与乐器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艺术理论毕业论文燕乐宫调流变与乐器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XX大学毕业论文燕乐宫调流变与乐器运用姓名:2014年6月25日燕乐宫调流变与乐器运用摘要:隋唐燕乐28调的流变与唐重琵琶,宋元重隼篥和短笛(梆笛),明重长笛(曲笛)有着直接的关连。隋初郑译与外来苏祗婆乐调对应,琵琶上是运用“齐均编次"模式。但由于后来琵琶定弦变化与强调调式主咅的缘故,致使唐代产生了同主音转调,改用“齐调编次"模式。到了宋以后又因重隼篥和短笛,逐渐过渡为以运用一种调性为主,同时体现诸调式的模式。这样原琵琶上众多怎调以相同“杀声”方式不断进行归并。但笛上残存调名与翻调常用四宮并不相合,从H本

2、十二律名发现这与取消黄钟宫音位有关。关键词:郑、苏对应;五宮七调;齐均编次;齐调编次;乐调归并;琵琶;隼篥;短笛;曲笛对于燕乐调实质的探求一直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难题之一。除了历史文献屮出现理论上的纷乱以外,对与那时主奏乐器的关系及其变迁研究不够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知道,乐调理论只有依靠某种乐器,才能形成相应的咅体系,在声乐上是不可能形成音体系的。世界三大音体系的希腊音乐,后來依靠键盘乐器形成大、小调咅体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依靠弹拨乐器“乌德,'形成含四分之三音的音体系;中国音乐则依靠弹拨乐器“琵琶”过渡到

3、吹管怎器“隼篥”与“笛"而形成音体系。屮国音体系的形成就是由隋唐的燕乐开始的,那时是屮国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表现为乐调众多,头绪纷繁,这是与当时主奏弹拨乐器四弦四相琵琶和五弦琵琶相关的。后來经过宋、元乐调的归并,最后导致明以后笛上翻调的简约运用,这又是与隼篥、笛等吹管乐器密切相连的。因此,对燕乐调性质的研究,就必须结合这些乐器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燕乐调的形成可以说是由隋初郑译与外来苏祗婆琵琶乐调的对应启动的。郑氏在对应岀完整的娑附力、鸡识、沙识、沙侯加滥、沙腊、般赡、俟利雅乐七声音阶后说:“又冇五旦Z名

4、,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均'也。其声亦应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五均,已外七律,更无调声。"[1]那么,在当时五弦或四弦琵琶上是如何布局“五旦”与“七调'‘的呢?现在就顺着郑氏的说法,來看看是否冇运用的口J能,如运用的话又是怎样的音阶排列形式。先列表如下:表一注:右表(dl=正宫)比左表(dl=黄钟宫)高一调(大二度),这是郑、苏对应的结果。但右表仍保留有(cl=正宫)的定弦法。隋唐流传的四弦四相琵琶,就是波斯与阿拉们乐器之王的“乌德"。从上表看如果采用“乌德”的基本定弦法,即燕乐调中的般涉

5、调定弦法,它是以各弦四度鳞次定弦为特征的,这样在两条弦上就可完整分割七声音阶。五弦琵琶则再增加相羌四度的一弦,表中的弦序(1)指五弦琵琶,弦序(2)指四弦琵琶。那么,在这种定弦上如何运用乐调的呢?按郑氏的说法就是“五旦之名,旦作七调首先,诸空弦已表现出五声来,故运用后来同主音转调法的可能性不大;其次,运用“一弦一旦,,并不是以每条空弦作宮的,因为根据后来的调名关系,要保持各弦所用调性的相位一致,看来是运用空弦作la(羽)的方式。这样,如表一左下方调名所示,了、中弦上相位可构成完整的林钟均羽调雅乐咅阶,同样

6、中、老弦上相位构成太簇均;老、缠弦上相位构成南吕均羽调雅乐音阶,唯独缠弦作羽后就不可能再向左,只能反过来向右在老弦上构成姑洗均羽调雅乐音阶,这样一•来就岀现了三相的变徵音。这就是表中姑洗类的(1)式,如要与其他三调保持一致,就必须捉高五度以小石角而非越角为首,即用表屮的(2)式,看来唯独角调耍上升五度由此而来。另外,上表在调性(均)排列上与郑氏也有所不同,它是以黄、林、太、南、姑或反过來是姑、南、太、林、黄依次排列的。郑氏的这种模式,丘琼蒜在《燕乐探微》[2]一书屮被称为“齐均编次”排列。但是必须说明的是

7、,表中左下方的调名排列是现在为了说明问题而根据后来的28调名添上去的,实际上郑氏时代根本没冇这么多调名。而且,从隋及唐初,琵琶调只称“时号",没有“均"调名。其实,郑氏上述“又有”两字颇为重要,说明他并没有将而面所讲的7个声名与“五旦七调"结合起來,更没冇列出五旦上七调的具体调名。如果我们以他的声名来排列,林钟均上是般―俟•娑-鸡-沙-侯•腊7个声名排列非常明确,而在其他均上就会出现高半音的“娑、腊、鸡''等音,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调号咅,这对于郑氏來说可能还未能意识到,或虽意识到但未有合适的方式来表示(除了

8、“勾,,音之外)。笔者估计,隋初郑译仅是以当吋“乌德汀上最基本、最流行的“般涉调定弦法",于琵琶定弦与相位(音位)上加以对照而已,还不可能像后来那样运用众多固定关系的调名。事实上在《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载(754)七月十H,太乐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中,述只冇零星的14调,并未形成完整的燕乐28调系统。后来《辽史乐志》记载所谓的“四旦七调二看来似乎是与郑氏的理论一致,其实不然。[清]凌廷堪《燕乐考原》引《辽史》说“二十八调不用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