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新课标下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试谈新课标下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ID:46815184

大小:6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8

试谈新课标下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1页
试谈新课标下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2页
试谈新课标下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3页
试谈新课标下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4页
试谈新课标下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谈新课标下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谈新课标下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语文教研活动上的发言冯文兵2007年,参加新课标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将面临最早的全新模试的高考。适合四省区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现已出台(以下简称新考纲)。与旧考纲相比,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尤其是对考试能力的要求,在原来五级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F级即探究能力的测试。这一变化,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无论是高考还是在高考指挥棒牵引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都将为此受到深远的影响。因此,结合新大纲的要求和平常的教学实践,我想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肤浅的认识。一、新考纲对语文探究能力的要求及测试新考纲将“考试内

2、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按照新课标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新考纲的考试内容由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这一变化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遵循了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新考纲对增加F探究能力的测试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其具体的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内涵;(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其具体的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新考纲对探究这一能力的测试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今后的高考将着重在古诗文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是设置题型考察学生的独特见解和个性阅读,题型多为主观表述题,答案不固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众所周知,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靠高三的短期复习就能一暴十寒。最好的就是从细处做起,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做起,才能功到自然成。二、在教学中寻找切入点,搭建培养探究能力的平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语文探究习惯和能力的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牢牢地把握这一主阵地,在教学中寻找恰当切入点,搭建平台,让学生习惯于在你所构筑的平台上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

4、见解,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谓的“切入点”,就是指文本中能引发学生产生个性理解、个性认识、个性看法的地方。这是教师在备课或讲课中应该敏锐捕捉到的,它是引发教学中产生探究性教学的前提。抓住了“切入点”,就能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探究性课题。所谓的“平台”,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实施课题探究提供背景、工具、资料、活动条件、时间等,并要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如在教《归园田居》时,我以陶渊明因厌恶官场生活而归隐田园所表现出的隐居思想为切入点,设置了一个探究课题: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对我们有何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为了引导学生探究这一问题,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了高一时学过《归去来兮辞》,然后又指

5、习学生阅读单元测试卷上的《五柳先生传》,并介绍了他生平和属于“怒目金刚式”另类诗作。通过这些,就已为学生搭建起了探究课题的平台。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撰写短文,或赞扬陶渊明的这一思想保持了做人的尊严和人格,或批评陶渊明消极出世思想对社会是极为不利的。一节晚口习下来,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但却在争论中受到了启发,他们的个性见解得到了尊重和张扬。又如在教《道士塔》一文时,虽然对文章的结构和语句都进行了教学,但是我觉得没能引发起学生对敦煌文化被损、被贱卖、被掠所产生的遗憾和恨意。因而,我以敦煌文化知多少为切入口,提出一个课题:让学生在元旦放假期间上网查阅有关敦煌文化的资料,着重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提出自

6、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见解。学生经过网上查阅和见解的交流,增加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与作者余秋雨先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其中一位学生为此写了一首诗《感悟敦煌文化》,诗的内容是:然而,曾几何时/岁月悄悄带走了我们的骄傲/敦煌几千年的文化/眨眼之间就流向远方/只剩下一片惨白/无奈啊/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强盗所掠夺/无能为力/面对此情此景/我迷失在沙漠的尽头/好想为他们人哭一场/干汹的眼睛却掉不下/一滴眼泪我给这位学生的批语“你读懂了余秋雨5再如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又以“梦境”为切入点,通过对李口生平的介绍以及播放电视片《唐之韵》中的“一代诗仙”,为学生构建了探究,《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境

7、”的平台。对此诗中的“梦境”,他们或认为是“理想的象征”,或认为是“李白写此诗一年前长安生活的写照”。观点都言之成理,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到尊重,得到了展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语文文本的朦胧性,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具有个性探究的色彩。因此,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教读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文本,寻找较好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好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自主的探究中,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