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灿若教授针刺治疗胃系疾病临证经验

盛灿若教授针刺治疗胃系疾病临证经验

ID:46798676

大小:6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7

盛灿若教授针刺治疗胃系疾病临证经验_第1页
盛灿若教授针刺治疗胃系疾病临证经验_第2页
盛灿若教授针刺治疗胃系疾病临证经验_第3页
盛灿若教授针刺治疗胃系疾病临证经验_第4页
盛灿若教授针刺治疗胃系疾病临证经验_第5页
资源描述:

《盛灿若教授针刺治疗胃系疾病临证经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盛灿若教授针刺治疗胃系疾病临证经验【摘要】盛灿若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载,对内、夕卜、妇、儿各科多种疾病治疗均有其独到之处。本文主要介绍他在针刺治疗胃系疾病方面的临床经验。【关键词】针刺;胃系疾病;名医经验;盛灿若盛灿若教授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导师,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名老屮医药专家。盛教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载,博览群书,兼收并,精益求精,师古训而不拘泥,尊大道而知变通,对内、夕卜、妇、儿各科多种疾病治疗均有其独到之处。其中对胃系疾病的

2、针灸治疗,取穴少而精,疗效卓而著。现将盛灿若教授针刺治疗胃系疾病临证经验介绍如下。1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多见。其临床表现以胃部饱胀痞满、暧气或疼痛为主症,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可伴有呕吐、泛酸、消瘦无力,有时可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中医认为其与“胃胶痛”、“痞满”、“呕吐”等病症有密切的关系。《景岳全书》论胃痛的病因吋指出:“惟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其有因虫、因痰、因火、因血者,皆能作痛。”盛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外感于邪和饮食不节是引发胃病的重要原因,而肝脾功能的失常,是其基本病理。其病因变化,有虚有实,实者为肝气横逆犯脾胃的

3、肝胃不和证,虚者则为脾胃虚弱,中亏不运之证,或脾胃阴伤,胃失濡养之证,因其中虚,则变牛痰湿、郁热、瘀血,使证候更加复杂。虽然千头万绪,但是常见者只有肝郁气滞、脾胃虚寒、胃热伤津等病理变化类型。胃者,乃冲繁要道,无物不受,无物不入,故为患最易。然其又为五脏之本源,人身之根蒂,其所主经脉,多气多血,及其得病,以针灸调之,亦可获效。盛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针灸对于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改善症状作用。治疗上应该辨证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在临床上,即要牢牢把握病机,又能选择针对性的穴位,就可以明显的改善症状。对于肝郁气滞证,治疗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常选用中脫、肝俞、期门、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等

4、穴位。对于脾胃虚寒证,治疗宜健脾益气,温中和胃,方用脾俞、胃俞、章门、中皖、足三里为主,若见食积配天枢、中封。对于胃热伤津证,应以养阴益胃,清热润燥为法,方用胃俞、中胶、内关、三阴交、太溪、内庭,口干便结者加承山。以上证候临床常相互兼夹,治疗时需加以兼顾。一般来说,治其实,多用募穴及症状所现之腹部穴位,加相应的下合穴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的穴位;治其虚,多用俞募和配,加相应的原络穴位,其至可以用关元、气海、命门等补益穴位。痰多用中月完、丰隆;郁热加内庭、三里;气滞配命门、支沟;血瘀用血海、血会。医案:患者,女,42岁。患者以胃脱部嘈杂灼痛,反复3年而来治。患者多年来因夫妻关系不好,情绪欠

5、佳,精神抑郁,饮食不香,渐致食后胃部不适,食量减少,以后渐见胃脫隐痛,饱胀,并不断加重,有吋嘈杂如饥,胃胶烧灼难受,按之轻压痛,有吋空呕,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形体消瘦,心烦善怒,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曾经2次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根据病史证候分析,证属情志所伤,肝气郁结,久郁化火,灼伤胃阴,故见胃皖嘈杂灼热隐痛等症。肝气失宣,故见胸闷,阴虚则内热,故见心烦、口干、便结。治当以清养胃阴为主,略参调理气机、和胃降逆为辅。取穴:肝俞、胃俞、中脫、期门俞募同用,行捻转补法,以调理肝胃;取廉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以养阴生津;泻行间、内庭两穴以清肝胃之热。经用本方加减出入,间U1次,

6、连续1个刀,胃痛嘈杂灼热感明显好转。2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临床上以胃胶部疼痛为主症,属于中医“胃脫痛”、“吞酸”、“嘈杂”的范围,伴岀血者,则归于“血证”的范畴。从病机上说,此病发牛与情志不舒和饮食所伤关系密切。病位虽然在胃,但是与肝脾关系密切。所以治疗本病,必须从肝、脾、胃三者分别主次,辨证论治。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有寒有热,有虚有实等不同类型,其分类方法一般分为胃寒、胃热、气滞、血瘀、痰湿等不同类型,在病程中又相互转化,形成错综复杂的病机。盛教授认为,从临床就诊的患者来看,大部分都有病程较长,全身营养状况较差,面色少华,精神欠佳,胃皖疼痛于饥饿之时,纳食

7、可缓解等共同特点,所以认为中气虚弱是其根木原因。而脾阳虚和脾胃阴虚是其两种基本表现。由丁中气虚弱,运化无权,气机失调而成为气滞证;气机阻滞,血行不畅,久则形成瘀血而形成气滞血瘀证。因此这些证的出现,都是在屮虚的基础上产生的,故认为治疗方法应以调补中气为主,而行气、活血、化瘀、温中为辅,随证应用,方可中的。针灸的处方,调脾胃以各经的俞募、原合等穴位为主,如胃俞、中脫、足三里、脾俞、章门、阳陵泉等穴位;气滞者配期门、膻中、内关等;中虚者配中腕、关元施以灸法,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