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55774
大小:6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新课程背景上的备课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站在课程发展的前沿,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使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课改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作为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备课这一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Y以改革,作为实施课程改革的切入点。一、备课存在的问题备课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构思的过程;是教师依照本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设计方案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它是在教师熟悉《纲要》、新的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和深入了解
2、学生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它是一项再创造的工程,它要求教师在每个阶段、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加强计划性并进行周密的组织,所以说备课、写教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目前教师的备课存在如下问题,需要认真反思。1.备课存在“五重五轻”现象。即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大纲轻学生,重课堂轻生活,重课前备课轻课后反思。教师以大纲为“圣经”,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口玉律,把教参的提示当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把教案当作是亦步亦趋的向导。2.大量抄袭教参教案,应付现象严重。有些教师靠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打天下,有些即使借鉴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的教案,也有“削足适履”之嫌,缺乏创造性。备课成了《教学参考
3、书》和《教师备课手册》的翻版。1.结构僵化,照本宣科。部分教师仍照搬前苏联“五环节”教学模式來设计教案和教学,关注点集中在“知识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板巧设计”等项目上,教学过程刻板,照本宣科,缺乏活力。2.有些教师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检查而做低效乃至无效的备课,存在大量超前备课或课后补教案现象。教案格式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缺乏个性。3.课型较为单一,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重讲授、练习,很少见研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典型性、错例分析等新课型。教学重点、难点确立欠客观,解决重、难点的措施不够得力。究其原因,一是传统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封闭性,教师受陈I口、落后、过时的传统教学思想弊端的束缚
4、,眾守成规,缺乏灵感和创造力;二是教师缺乏自信和进取心,过于依赖现成教案;三是管理上的某些〃常规〃要求(如统一的教案格式,以教案的详略、字迹工整与否、数量多少论优劣等)过于强调备课的“规范、达标”,使教师不得不化大量的时间去编写“八股教案”以应付检查;四是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只能在有限时间内靠抄教案来应付。而本次课程改革强调要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其屮,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的先导和核心,也是我们去改造备课的大前提,教育观念不更新、不转变,课程改革、备课改革就无从谈起,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去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切实转变
5、教育观念。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人纲相比有诸多质的不同,从理念到结构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时按排,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意见,它不仅为我们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还在学生学业评价、教师使用教材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颖、实用的建议。新课标的巨大变化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实现重大转变。鉴于此,我们应尽快熟悉新课标,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走出误区,突破备课这一瓶颈环节,有效地推行改革备课的策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二、备课改革的方向1、从教案到学案传统的备课以“教”为中心。教师在进行教学
6、设计时主要考虑自己怎样上这节课,怎样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不是研究怎样让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有滋有味。教师主要用口己的思路去引领学生,想方设法地将学生带入口己设计的“陷阱”,很少考虑学心的情绪和感受。其次,教学本身是围绕学习展开的,真正的备课应该以“学”为屮心,以学定教,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教学冃标要适合学生水平;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方法要能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学结构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之,一切为了学生而设,应学生而动,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2、从预设到预案传统的教学观把课堂当成一个静态的、封闭
7、的过程,强调备课的预设性、计划性和规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的备课其实是一种“背课”,教师将教材、教参中的内容书写成教案,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段时间安排,每一个提问,每一个答案,甚至教师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备课成了画图纸、写剧本,教师只需要按图纸施工,按脚本表演,照本宣科,将熟稔于心的“台词”背下来即可。其实,课堂是一个“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