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47672
大小:6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以小见大”思维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以小见大”思维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摘耍】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只要我们深刻理解了这一思维方式,并善于在FI常生活中多发现,多思考,那么在高考作文中,我们就能够从容下笔,应对自如。【关键词】“以小见大”;高考作文;广度;深度【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右「平时的作文a7屮,我们都右:强调74浚抛弃习惯性思维,要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向进行多方面的思维,以达到思维的发散,从而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观点。但是,学生在紧张的考试氛闱中,很难从容地去打开自己的思路,如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作文谈到了屮国崛起的特点,面对这则材料,很多考生顿时无
2、从下手。其实,遇到这种材料,采用“以小见大”的思维去考虑,也许会豁然开朗。以小见大,就是把典型的小事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上去思考,记叙文中常用。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例如,《游褒禅山记》就是由登山这件小事,悟出了治学、做事的大道理。那么,什么样的题材才可称为小题材呢?首先,相对于国家大事來说,口常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小题材。相对于人的生活、工作来说,自然景物、虫鱼鸟兽就是小题材,例如花、草、树、狗、猫、鼠等等。其次,相对于情节复杂、
3、完整的事件來说,片断的零星的事件就是小题材。最后,相对于浩大的场面、众多人物的活动来说,人或景物的细微末节就是小题材。在记叙文中,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做到“以小见大”。笫一,借物连贯全文,突显主题。如《用面包诠释的爱》,全文借助面包诠释了浓浓的父爱。第二,以物引起思索。如《逃离》,以我家附近的一棵树开头,来表现与其逃离,不如归来,回到当下的主题。第三,以物打造亮点,升华主题。如《两双鞋子》,看似很普通的鞋子,却是文章的高潮所在。第四,以生活中的具体场景画面来引出内容,表现主题。如《流年》的开头:“吃中饭时,妈妈突然问我:'小希,你觉得你爸爸老了吗?'
4、面对这个突如其來的问题,我有些不知所措,正要夹菜的筷子停留在半空,就如同我悬浮的心。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只好低下头扒着碗里的饭。可是妈妈一直望着我,我用余光看见了妈妈脸上的期许。爸爸装作若无其事一脸平静地吃着饭,可我知道他也在等我的答案。于是我微微点了点头,然后将头埋得更低了。后来,我匆匆吃完饭,就逃去了学校。”在议论文中,同样可以运用“以小见大”的思维。大家都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早晨照镜子,忽然有个想法:到底是自己美还是城北徐公美?于是,他就此想法问了自己的妻、妾、客,结果他们都认为是自己美。然而,当邹忌真的与徐公见面时却发现,自己与徐
5、公比“弗如远其二这可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了。然而,邹忌却在这样的小事中见出了大事。他思考,为什么自己不如徐公美而所问之人都认为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因为那些人对自己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祈求。进而,他进一步想到,人是很容易受蒙蔽的,而受蒙蔽的原因正是由于别人对其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祈求。于是,他再深入思考,既然人人都容易受蒙蔽,那么一国之尊的齐王会不会受蒙蔽呢?于是他从家常琐事悟出一个结果,那就是齐王也受蒙蔽,而一旦齐王受蒙蔽,整个国家也就遭殃了。其实,只要认真地去观察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总能挖掘出深藏于平凡事物后面的富有深刻含义的东西。例如,
6、看到一片落叶,通过思考分析,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树叶把绿意留给人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看到农民伯伯的手,通过思考分析,可以发现,世界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是生命的永恒我们不妨通过一个举例感受一下“以小见大”的思维过程:在学校里,我们一日三餐都要去食堂吃饭,排队是最平常的事了,就这件事,能否写一篇颇冇见地的文章呢?如果你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构思,也还是能够“平中见奇”、“朴中见色”的。第一步,我们做这样一个思维的拓展:扩展列举生活中其他类似具体的现象。由食堂的“排队”,联想到其他地方的种种“
7、排队”,比如车站、银行、市场、十字路口等等地方。你可以简单总结一下它们的一些共同现象,比如是否拥挤、是否插队、气氛如何等等。第二步,再进行一次思维的延伸:由具体到抽象并考虑其反面。首先,山这些有形的“排队”,延伸到那些无形的“排队”。比如说,学生成绩排名、经济“百强县市”排名、全球或全国企业实力排名、国家综合实力排名等等。然后,再延伸到那些更隐蔽的“排名”一一按等级分类的人或事。第三步,我们分析这些现象的实质,并选择文章切入的角度:现象是表面的、暂时的、局部的,本质是深层的、长久的、稳定的。“排队”,其核心的理念是体现“公平、冇序”,而“插队”就
8、是对“公平”“秩序”原则的挑战,体现了一种“特权思想”。我们可以从“插队”的角度切入,这样有利于针眨时弊,提升文章的力度。第四步,我们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