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浅论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ID:46747140

大小:6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_第1页
浅论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_第2页
浅论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_第3页
浅论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_第4页
浅论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朱绍禹先生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条件。”张楚廷先生说:“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师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可以这么说,设置有效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走进文本,去体验、感悟、想象、探究,达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且重要的手段。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为何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

2、对话型课堂模式需要有效的课堂提问新课程提倡并强调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不仅表现为师生间的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虽然对话教学不是师生简单的问答,但是师生就所提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交流和分享却是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因此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为实现师生间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搭建了平台,而师生间真正对话的展开对学生而言则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创造性的解放,而这些正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所要追求和实现的。2•新的学习方式呼唤有效的课堂提问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新的

3、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开放的整体,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等八个基本特性,其中'‘问题性"也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4、问题的过程”。(余文森,《论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因此教师创设的有效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激发学生生成新问题的关键。二、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教师设计的问题具备'‘支撑性”。古人写文章,常常追求“立一字缀全篇,缭绕盘旋到底”的效果。这充分说明了该字在全文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果把这种理论移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同样可以发现它的价值。因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同样需要有一个极其精妙的问题来撑立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以此勾连起整个教学环节,提纲挈领地辐射和管辖起其他教学内容,使整堂课有了骨架,有了着力点。按照这种要求设计出来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所有子问题的母题,

5、这样的问题,可以成为师生互动的中心,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反过来说,如果课堂缺失了这样一个能撑立起整个教学过程和内容的问题,课堂教学往往会显得松散无神,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游离教学目标。如在教学苏教版《口技》一文时,我们就可以紧紧围绕一个"善”字,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作者是如何表现此人善口技的”这一中心问题,层层推进,最终达成教学目标。这里的主问题是具有支撑性的,这个阅读过程就具有了明确的中心,学生也能从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阅读能力,养成一定的问题意识。那么,这样的问题就“撑立”起了整堂课的内容、环节,以及学生活动。2•教师设计的问

6、题须具备“力度性”。此处所说之“力度”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思考力度,有思考容量,亦是就有效地提问而言的。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问”能促成学生讨论、思考,能使师生生之间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提问(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一个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则会损伤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然而,虽然我们的课堂从来不缺少问题,但真正具有思考力度的问题不一定很多。应该怎么设计问题才能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连接起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承担起学

7、习的责任,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平时大量的常态课来看,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大量没有思考力度的伪问题。教师们常常把学生当做教学对象,自己则扮演着演讲者、主导者的角色,向学生灌输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记住"大量信息,即使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绝大多数问题只是为了确认学生“懂了吗”,只是为了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甚至是对内容简单机械的重复陈述,这些问题其实是毫无思考意义的。我们需要的问题仅仅能考虑激励学生的兴趣尚且不够,更何况要追求引发学生的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