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44850
大小:7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高校中非生理诱因同性恋现象及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高校中非生理诱因同性恋现象及教育摘要:“同性恋”这个敏感的词汇已经逐渐被社会所宽恕和接纳,许多国家也都相继建立了保护同性恋者权利的法律法规。伴随同性恋现象的公开化和扩大化,中国高校辅导员们是否关注过自己学生的性取向,又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关怀和引导有同性倾向的学生呢?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同性恋的现状及成因出发,通过案例说明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同性恋学生群体时应具备的素质和心态,以及应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高校;心理因素;同性恋;教育工作者;责任;方法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2、A文章编号:1009-0X8(2012)04-0195-02一、高校同性恋现象的现状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取向或性指向,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认为“我国人口的3%〜4%是同性恋者,下限为2%~3%”。中国目前至少有3000万同性恋者。而在这其中,大学生又占了多少?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在2001年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1・4%的学生在心理
3、上有不同程度的同性恋倾向;约6%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首次发生了同性性接触。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所掌握的数据和潘教授的研究基本一致。二、同性恋的成因剖析(-)生理因素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同性恋的成因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很多学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生理因素导致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同性恋是人性正常的需求,是在缺乏异性的环境中满足性欲的取代行为。2、遗传因素这种观点认为同性恋的性取向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3、性激素影响这种观点认为:男性胎儿若受到母亲卵巢的雌激素影响,其大脑就会女性化;若
4、女性胎儿受到睾丸激素的影响,其大脑也会雄性化。事实上,纯粹的生理因素所导致的同性取向一般是不可逆的。(—)心理因素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调研,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同性取向除了上述生理方面的内因作用之外,还有很多是心理因素造成的。而导致同性的心理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O仁对性的渴望和猎奇是非生理因素同性心理形成的催化剂对于家长、学校和社会而言,“同性恋”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话题。然而,越是回避,就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想知道同性之恋是什么感觉。笔者在和90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有人就明确表示曾有过同性恋的经历,也
5、和同性间有过亲密的举动。他们还表示,这样的行为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体验同性恋的感觉,二是这种体验很时尚,很潮。2、和谐家庭环境的缺失是同性心理形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诱因良好的家庭环境无疑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大量的事实和研究均表明,父母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关系会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影响。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争吵、暴力、背叛等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强的心理暗示,孩子会对他们认为有过错的角色产生厌恶或憎恨的情绪,从而排斥和该性别的人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而从小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会由于缺乏对某一性别角色的接触而导致自
6、己的性格甚至性取向发生偏移。笔者在对两名女性同性恋学生(为保护其隐私,故不便透露详细信息)进行深度访谈时发现,父母在孩子幼年时就离异的家庭极易导致孩子出现同性恋的倾向。笔者调查的这两名学生都来自离异家庭。她们从小被父亲抛弃,仅与母亲相依为命,而且母亲在抚养她们长大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父亲对家庭的遗弃和漠视造成她们在恋爱关系中对男性有着明显的怀疑、恐惧和排斥;而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和坚持让她们对女性产生了信任和依赖。这也是她们选择与同性建立亲密关系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与纯粹生理因素导致的同性取向不同,心
7、理因素所导致的同性取向是可逆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仅从本职工作的角度探讨对此类学生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对高校同性恋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方法探讨(-)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顺利开展教育管理的基本前1、责任重于泰山缺乏责任感的教育犹如早春的冰面一样危机重重,犹如纸上谈兵一般乏味空洞。因此,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素质。这一点在对待同性恋学生群体时显得更为重要和关键。引导?还是放任?全在教育工作者一念之间。2、建立科学认知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应当歧视同性恋者,反
8、之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关爱,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当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看待此种现象。3、习惯换位思考同性恋者,尤其是大学生同性恋者背负了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他们也明白自身的选择会给家人造成伤害,内心极度、心理负担重,因此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需要理解和关爱。4、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是教育的主要目标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对同性恋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目的。我们并不是要强迫他们改变自身的性取向,而是力图通过良好的沟通帮助他们释放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