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山水画真朴及审美

浅论中国山水画真朴及审美

ID:46738892

大小:6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中国山水画真朴及审美_第1页
浅论中国山水画真朴及审美_第2页
浅论中国山水画真朴及审美_第3页
浅论中国山水画真朴及审美_第4页
浅论中国山水画真朴及审美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中国山水画真朴及审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中国山水画真朴及审美摘要: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过多种思想文化的干扰,道家的自然、真朴、淡泊等思想对于山水画体系的审美追求与价值取向影响最为突出。真朴的世界观、人生观确立了中国山水画“自然”这一评价标准,成为历代画家孜孜以求的理想意境。关键词:山水画真朴自然审美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它是在历史文化背景中孕育出来的,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法,其思想基础是道家哲学,从宗炳的"含道映物”到郭熙的"林泉之志”,再到石涛的“归于自然”,道家的“返朴归真”观念始终贯穿于其中,成为绘

2、画创作与审美的精神源泉,也可以说,是绘画艺术的最高法则。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为东方独特的一种绘画语言和形式。传统山水画艺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怀、意志和气韵,非常注重意蕴、境界和精神情怀的表达,把主体意识、情感与客观世界、生息万物自然的内在精神有机地融会交合,以形成具有东方及传统美学精神风貌的艺术。长期以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了历代墨客进行艺术实践和创作的指南,画者的思想情感、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的自然,在艺术创作表现中融为一体。不可否认,自宋代以来,中国美学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一种儒、道

3、、禅三家合流的趋势,顺应自然的理想,无为、真朴、柔弱等观念对中国绘画的多方面均有渗透。如元代的倪云林曾说:'‘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这恰好可以用来概括宋代以来中国美学发展的大致的情况。无独有偶,在中国美术理论与批评理论中,儒、道、禅精神,有时也是结合在一起的。唐代苑咸评价王维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事实上王维诗画中确有禅的空寂境界,隐居之时,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虽然郭熙认为山水画的本质是“丘园养素”,这主要用道家精神加以阐释,但同时他所受儒家中绘画“有益”于世的观点影响也很深刻……。可以看

4、出,中国古代画家对于山水画的取材和主题,已不滞于对物象的描摹,关键在于要剪取自然山水中的精华,而决非象图经一样罗列山水村镇。重点关注于“物于心化、心于神通"的主观情感的抒发,即“写心”,而不为客观世界的对象所拘束。换句话讲,观察形象的方法不再是以写生为宗,而以目识心记的方法来创造艺术形象。五代荆浩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是真朴思想的艺术化,这里带有更多的理性成分;苏轼认为“可寓意物,不可留意于物",明确绘画鞭辟入里的内涵;明代惮向指出“至平、至淡、至无意”,这种平淡即是对真朴自身的关注,又是对平淡

5、意蕴的深化。于是乎,真朴的审美追求就是写实画风被文人写意所替代的重要思想根源而被验证。具体说来,文人画家们在作画时是“游戏笔墨”,而那些画得非常工整、细致、具象的一类作品,则被认为是“工匠之作”而不被重视。当对真实的模仿成为工匠似的末节之后,绘画的支撑点自然是有形的之外的“神”,即道家所谓的“真”——珍视内在的情感的抒发,追求笔墨线条的凝重。如老子主张逍遥游,主张画画也要随意、不受拘束、自由自在,此观点与孔子的艺术主张如出一辙。再者东晋顾恺之从绘画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以形写神”、“传神写照”为中心

6、的'‘传神论”思想,即画人物,身体的造型不是很重要,关键是要画出人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这个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影响深刻,架构了中国文人绘画的基本审美内涵。由此,便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的特点。再如宋代苏东坡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指出画画不在形似,而贵在传神,其佳作《墨葡萄图》不仅是为了画葡萄,实际上是借画葡萄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不满之情,是情感的一种宣泄。所以说中国绘画的艺术观是隐晦的,不是直接的,它是将自然景物概括为象征性艺术形象,强调主观,追求神韵和气韵的表现,注重

7、精神上的意境而不拘泥于形的肖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老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中国画是写意的,艺术观是传神的,即自然是真朴的另一种呈现状态。在人们的意识中,绘画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重要的是一种修养,画家的内在状态的外化。对于个性过分热衷情感,直接导致对真朴的追求作品转为作者,促使人品与画品结缘。中国画向来不作表面文章,山水画中的"朴”与"真”,不是原始意义上的真朴,更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经过人们思维加工后的更高层面上的真朴,需求通过笔墨构成载体,寄无形于有形,托物言志,借物状怀。唐代开始

8、画家已将自然山水誉为自己的老师与朋友,在观察自然、欣赏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的一种审美关系的表现,简明疏淡是最高的境界,自然与人的关系在中国画家那里是一种轻松亲切的关系,庄子的“与物为春”“与物有宜”论就是这种亲密关系的精神源头。有人说欲寄荒寒无善画,但简明不同于空洞无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的相应的主观情意是随之而自然产生的。人们和自然景物的这种审美关系,是实际地观照自然时发生的,这些美好的自然景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愉悦,于是山水画就成为自然山水景观与人观看自然山水时所产生审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