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意境审美探微

山水画意境审美探微

ID:23959238

大小:5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1

山水画意境审美探微_第1页
山水画意境审美探微_第2页
山水画意境审美探微_第3页
山水画意境审美探微_第4页
山水画意境审美探微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水画意境审美探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山水画意境审美探微  内容摘要: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意境的特征,正是在这些互相制约、互相融合的统一体中体现出来。“情与景汇,意与象通”,“意境”是艺术家的理想和感情同客观的景象事物相统一而产生的境界,它使读者感到言外之意、弦外音、境外味,受到感染和陶冶,从而提高思想情操。  关键词:“意”与“境”“象”与“气”“心”与“思”“三远法”    意境这一概念,在我国文艺史上有过漫长的孕育发展的过程。艺术“境界”(或“意境”)这一术语,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比较完美的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境”作为美学范畴,最早出

2、现于王昌龄的《诗格》。他把“境”与“象”对举,有时又把“境”与“象”连用。王昌龄在《诗格》中把“境”分为三类:“物境”“情境”“意境”。王昌龄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三种境界中,“意境”是指自然山水的境界,“情境”是指人生经历的境界,“意境”是指内心意识的境界。王昌龄说的这个“意境”,是“境”的一种,对于艺术创造的主体来说,它

3、和其他两种“境”一样,都属于审美客体。而意境说的“意境”,则是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是“意”(艺术家的情意)与“境”(王昌龄说的“物境”“情境”“意境”)的契合。皎然《诗议》中说:“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又《诗式》中有《取境》一节,说:“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皎然还把“境”和“情”联系起来,说:“诗情缘境发。”(《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上人房论涅经义》)就是说,审美情感是由“境”引发的。皎然之后刘禹锡认为诗歌创作“境生于象外”。显然皎然对“境”的理解与刘禹锡是一致的。最早在美学意义上用

4、“象外”这个词的是南朝的谢赫。他在《古画品录》中说:“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  谢赫的“取之象外”直接引发了唐代美学中的“境”的范畴。唐代美学家讲的“境”或“象外”,也不是指“意”,而仍然是“象”。“象外”,就是说,不是某种有限的“象”,而是突破有限的形象的某种无限的“象”,是虚实结合的“象”。这种“象”,司空图称之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并且引戴叔伦的话“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来加以形容。这种“象”,也就是庄子所谓“象罔”,也就是“境”。所以,“取境”和“取象”是两个不同

5、的概念。  总之,“象”与“境”(“象外之象”)的区别,在于“象”是某种孤立的、有限的物象,而“境”则是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境”不是一草一木一花一果,而是元气流动的造化自然。以上是对意境作一简短的阐述。有关“意境”这一美学命题的论述还很多,说法不一,不再例举了。  那么,山水画的“意境”由何而来呢?我们试从张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观点引申,并展开关于山水画“意境”的讨论。从初步意义上看,山水画审美“意境”的构造就是主观和客观的高度融合和统一,也正是在“心”和“物”相互融合和统一的基础上才会

6、有山水审美“意境”的产生。宗白华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正是“心”与“物”相互作用的过程。  早在唐代,由于山水画的创作日趋成熟,山水画家们对山水“意境”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趋向。虽然“意境”这个美学范畴,只是在诗歌美学中出现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唐代书画美学家对“意境”的美学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其实,唐代绘画美学已经提出了“境”这个范畴,如张就把他的绘画美学论著称之为“绘境”,张彦远也提出过“性与境会”的观点。可以说唐代书画美学和诗歌美学对

7、“意境”的分析和认识是同步并行的。再如山水画的“意境”在荆浩的《笔法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度物象而取其真”“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放逸不失真元气象。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等美学观点,都是对山水“意境”之审美内涵的极为深刻的概括。把“气”的概念和山水审美创造的整个“取象”过程相联系,强调画家主观之“气”“心”对客观之“真”(“象”)的融合和统一,“思”与“景”的融合和统一。不仅如此,“气象”更是“物象”“形物”与“气”“源”的融合和统一

8、,更是“有形”(象)与“无形”(气)、实景与虚境的融合统一。这种意境(“气象”)的内涵已经不是单凭“思”和“景”“心”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