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38682
大小:5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7
《浅析E_斯林格伦德《论语》翻译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E•斯林格伦德《论语》翻译策略浅析E•斯林格伦德《论语》翻译策略摘要:文章主要探析了E・斯林格伦徳《论语》译本的翻译策略,为了达到两种语言“动态对等”,译者同时使用了“同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从而让西方读者对汉文化更清楚明白,也为以后的经典著作翻译起到了借鉴作用。关键词:论语;翻译策略一、引言《论语》是屮国儒学经典之一,更是一部世界级的伟大著作,它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中国没有任何其他作品可与之相提并论。因此,自16世纪以来,出现了大量的《论语》外文译本。其中,《论语》的英文译本最广泛,影响最深。2003年,E•斯林格伦德(EdwardSl
2、ingerland)的《论语》译本问世。迄今为止,关于该译本的研究不多,因此,笔者拟研究该译本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希望能为该译本的研究出一份力。二、E・斯林格伦德身份背景对翻译的影响译者E・斯林格伦德是南加州大学宗教系与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在中西方宗教哲学思想比较、中西方人权思想比较、古汉语研究等领域有很高建树,尤其精通中国先秦时期各种哲学思想。美国比较文学教授玛利亚・提莫志克指出翻译文学的两种传统:学者型翻译和文学型翻译。学者型翻译主耍用于学术研究,他们以原文本为导向,目的在于向本国人原汁原味地展示原文本国家的文化。文学型翻译则刚好相反,他们以
3、译语为出发点,以可读性强为目的,以译语特点阐释原文本。E・斯林格伦德在其《论语》译本的前言里明确提出他的译本主要是面对普通读者。因此,总体来看,E-斯林格伦德的《论语》翻译隶属于文学型翻译。但是,他又是一个研究汉语的学者,因此,他的译本不仅耍让西方读者读起来晓畅易懂,还要做到忠实于汉语原文。三、E・斯林格伦德英译《论语》的策略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A.Nida)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其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译者不仅耍做到原语与0的语语言形式对等,更重要的是两
4、种语言的文化也耍对等,当然,只有深谙两种语言文化的译者,才能真正做到“文化对等”。鉴于此,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译文的形式与功能要与原文对等,译文读者才能和原文读者产生一样的共鸣,才达到了翻译的真正目的,这也是翻译的最佳境界。在翻译《论语》时,E・斯林格伦徳谨记翻译真谛,很好地在译文里体现了两种语言的“形式对等”与“文化对等”。让我们以《论语・学而》篇的第•章为例来探讨译者的翻译策略。子曰:“学而时习Z,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來,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了乎?”译文:TheMastersaid,“Tolearnandthen
5、haveoccasiontopracticewhatyouhavelearned—isthisnotsatisfying?Tohavefriendsarrivefromafar—isthisnotajoy?Tobepatientevenwhenothersdonotunderstand—isthisnotthemarkofthegentleman?”这是《论语》开篇第一章,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徳之基”。该章文字简练,毫无兀杂,体现了汉语重语义,轻结构,重意合,轻形合的特点。基于汉语这样的特点,在翻译该章时,E-斯林格伦德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
6、在语言形式方面,译文保持了汉语原文同样的形式,都是先陈述,后反问,而且三个句子基本上也是并列排开的。与原文不同的是,在笫三句里面,译者增添了“even”一词,表示“更、甚”的意思,有递进作用,这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同中有异,既保留了汉语原文的语言特色,乂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使两种语言很好地达到“形式对等”。其次,在文化功能方面,为了更忠实于原文,译者在翻译“不知”吋,也没有把宾语翻译出來,这样语言更简练。同吋,他使用“归化”手段将中国的“君子”和西方国家的"gentleman"(绅士)巧妙地划上等号,虽然意思并非绝对相同,但有许多相似处。这样一來
7、,更加方便译文读者理解汉语原文。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忠实于原文,在翻译《论语》里的人名、称谓语时,E・斯林格伦德使用“异化”手段,除孔了和带有“了”的名字外,其他尽量采用咅译形式,如了夏(Zixia)、了禽(Ziqin)、子贡(Zigong)等。这样的翻译也许在西方读者看来稍显冗杂,但却最真实的反映了汉语原文内容。四、结语以上分析显示,为了达到英语和汉语“动态对等”,使广大普通读者更容易理解汉文化,在翻译《论语》吋,E・斯林格伦徳同吋使用了“同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这也对以后的经典文化典籍翻译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参考文献:[1]EdwardSl
8、ingerland.ConfuciusAnalects・Indianapoli:HackettPublishingCompany,Inc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