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31800
大小:6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构建童梦文化视野下的品德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构建童梦文化视野下的品德教学策略构建童梦文化视野下的品德教学策略“任何文化都是人把自己一步一步地变得更像人的一种行为和过程。文化追求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一个'人'字。”并且,一切文化都寓于一定的文化载体之中。正如新课程所主张的,品德教育存在于人的全部生活之中,并且要将它置于实际的具体生活。教育是一个寻梦、追梦、圆梦的过程,童年也是一个放飞七彩童梦,绽放生命美丽的历程。童梦文化视野下的品德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是广州市花都区骏威小学课题研究的一种有意义的实践和探索,是指立足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个性发
2、展和身心健康,从儿童实际出发,在课程实施上寻找适宜儿童成长的“生态系统”,营造充满童真、童趣、童乐、童心的童梦文化,让儿童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得到精神的满足,为儿童的生命灵动和个性张扬营造展示舞台,让儿童在学校生活中真正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儿童在这种童梦文化的熏陶和滋润下,其童真得到回归,童趣得到激发,童心得到舒展,童梦得到放飞。品德教学如何让儿童回归儿童,让七彩童梦得到放飞,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儿童有不同于成人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也有属于儿童时期自我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方式。因此,品德课堂教学不只是信
3、息和知识的传递,更是与儿童精神、心灵进行对话的过程,也是放飞童年梦想的过程。结合本校“童梦教育”课题研究与品德教学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应在童梦文化视野下,根据儿童好奇好玩、爱梦想爱活动的天性,实施如下教学策略,构建高效品德童梦课堂,确保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讣儿童在放飞梦想的同时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童梦化生活策略《晶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徳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学科具有明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特
4、点,童年本身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童梦具有童真、童趣、童乐、童心的特征,由儿童的真实生活与虚拟生活有机融合构筑的理想世界,必然引发孩子对牛活的探究兴趣,回归儿童的天性,张扬儿童的个性,滋润儿童的灵性。我们的童梦教育是依据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徳•加徳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构建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通过生活中亲身实践学习的重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由此可知,品徳学科课堂教学应关注童梦化的生活,寓道徳感悟和教育于儿童熟悉的真实生活环境中,凸显生活性和人文性。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半活
5、世界,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口己的枇界出发,用口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口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1]。教学内容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从儿童牛•活中选取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转化,让儿童特点和生活经验成为儿童品徳教学的主要素材。在源于儿童实际4:活的教育活动中,通过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知,引导儿童树立自信、追求梦想,积极进行自我完善和意志锻炼。如教学《家乡的文化瑰宝》吋,可以在课前以学生生活的社区为中心进行岭南文化的了解、调查,依托多媒体资源,从岭南名胜古迹入手,在儿童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
6、的内容,有机结合教材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并结合学生春游参观岭南艺术园的经历,适当补充岭南文化中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在贴近儿童生活的材料和经历中再一次进行主观感悟,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和热爱家乡的文化瑰宝中生发童年的梦想:“我将来也能创造家乡的文化瑰宝,让家乡的人为我骄傲!”据此,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滋牛:对家乡的自豪感和骄傲感,并唤醒自身潜能,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二、童梦化情境策略“可能性”作为儿童文化的社会属性z—,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索。品徳教育也应极力挖掘儿童的可能性,创设适当的情境,
7、为儿童可能性的实现提供一个平台。通过典型情境,以切合儿童认知方式的教育教学范式,触动儿童的精神世界,带领他们进入…个放飞梦想、实现梦想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徳教育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和错的,应该和不应该怎么做,而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参与和体验的困难情境。正如卢梭所说:“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之所以能产生良好的道徳效果,只是因为在你做的吋候就意识到它木来是好的。”由于品徳与生活、品徳与社会中包含了大量的综合知识,涵盖面广,而道徳情感也属于抽象范畴,因此最佳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口主、合作、探究”。只有“做过了”,学生才能
8、真正理解并记忆于心,才能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自己的道徳感。因此,品徳教学要创设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似、相关的情境,并将学生容易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道德情境,通过参与、感受、选择、假想获得真实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预测种种学生可能想到的生活情境,与学生共同感受、品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