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悲感意蕴考论【文献综述】

《楚辞》悲感意蕴考论【文献综述】

ID:467223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08-06

《楚辞》悲感意蕴考论【文献综述】_第1页
《楚辞》悲感意蕴考论【文献综述】_第2页
《楚辞》悲感意蕴考论【文献综述】_第3页
《楚辞》悲感意蕴考论【文献综述】_第4页
资源描述:

《《楚辞》悲感意蕴考论【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楚辞》悲感意蕴考论在我国文学史上,《楚辞》是第一部浪漫主义文学著作,它的出现及大放异彩,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主,而屈原的一生十分坎坷,“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借诗歌倾泻出来。屈原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他的《离骚》《九歌》《天问》《招魂》《九章》等,都印记着他一生的心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1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他出生高贵,立志辅佐楚王完成统一大业,

2、但却举步维艰,最后自沉于汨罗江。他的出现,犹如一颗闪亮的星星,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留下了耀眼的一笔。正如郭沫若所说:“它的时代的确是群星丽天的时代,而他在这个时代中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郭沫若《屈原研究》)。一、楚辞研究回顾著名学者李中华,朱炳祥在《楚辞学史》一书中提到:我们将两千多年初次研究概括为三个不同层次,这就是:章句训释层次、义理探寻层次、整体研究层次。这三个不同层次与楚辞研究三个历史阶段吻合,即在受经学思潮影响的汉代,主要表现为章句训释的层次,在受理学影响的宋代,主要表现为义理探寻的阶段,在西学影响的五四运动至

3、今,主要表现为整体研究的倾向。李中华,朱炳祥.楚辞学史.武汉出版社.1996.10.311第一个阶段是两汉时期。两汉时期对楚辞的研究,其实在汉初已经开始,肇源于贾谊与刘安。刘安所著《离骚传》虽已失传,但班固《离骚序》援引的一小部分“《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皎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为后世楚辞的研究开辟的道路。至司马迁《史记》,写成了《屈原贾生列传》,记录屈原的生平与事迹。西汉末年刘向父子对将楚辞汇集编纂,至东汉,王逸此为依据,著成《楚辞章句》十七卷

4、,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内容丰富,包括了训诂、校勘、考史、评文等各个方面,以章句训释为主要特征。魏晋隋唐年代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突破,但注释、音读、文论等方面仍有发展。晋代郭璞著有《楚辞注》三卷,已亡佚,但隋释道骞《楚辞音》保留了郭注七条,《尔雅》存三条,《山海经》存十余条。楚音是这一时期研究较多的,也被关注较多的方面。第二个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是楚辞研究最兴盛的时期,校勘、韵读、训诂、文论等多方面都超越了之前。代表著作为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等。洪本《楚辞补注》补足了先前王逸注的不足,朱氏《楚辞集注》则不仅释

5、词且发其微,因而被称为“里程碑”式的著作——“祛前注之蔽陋,而明屈子微意于千载之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最后一个阶段是近代。近代文人对楚辞的研究日益增多,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除了继承之前的研究成果,更对楚辞做出了很多新的评价。较为有名的有:闻一多《楚辞校补》《楚辞新义》、郭沫若《屈原研究》、游国恩《楚辞概论》《读骚论微初集》,等等。二、楚辞悲感研究的现状景戌华《忧患意识与中国文化传统》: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景戌华.忧患意识与中国文化传统.学习与探索.1990.(5)(一)屈原精神人格的悲感性余祖坤,汤

6、黎《悲怨文学的文人性格原因探析》:中国古代文人的文人气质、性格特点决定了文人之所以成为文人,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整体上浓郁的悲怨色彩。余祖坤,汤黎.悲怨文学的文人性格原因探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10(5)由于楚辞中绝大部分的作品乃屈原所做,因而作为最主要的抒情主体,屈原精神人格的悲感性感染了楚辞的悲感。赵辉的《楚辞文化背景研究》一书指出:他(屈原)以伟大的人格精神承受着社会现实给他带来的一切痛苦折磨。在《离骚》、在《九章》,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他那五内如焚的对与民族、对与君王、也对自己命运的忧虑;感受到由于现实的不平而给他带

7、来的深沉折磨而发出的撕裂人心的痛苦和愤怒的呐喊;而他对于自己的人格理想却没有半句后悔的话。……“屈骚精神”,既包涵着他爱国忧民的思想,又饱含着诗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由之而带来的历史使命感、和对于现实社会、对于名族、个人命运的深沉忧患;同时,也包含着诗人为自我实现、自我人格完善而甘愿承受现实不平而带来的一切痛苦的折磨那种强烈的自强自立的进取精神。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7.100—108宁淑华在《论屈原悲剧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一文中说,对照悲剧精神的定义,屈原在困境中体现出强烈的悲剧精神。“屈原困境

8、是屈原对人格理想、政治理想以及忧民爱国之情的三重固持所导致的。”宁淑华.论屈原悲剧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长沙大学学报.2008.5(3)夏太生《屈原——中国文学孤愤之祖》:《离骚》和《九章》等诗篇,就是屈原内心喷发出的孤愤意识的炽烈岩浆。《离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