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文献综述】

《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文献综述】

ID:467294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08-06

《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文献综述】_第1页
《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文献综述】_第2页
《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文献综述】_第3页
《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文献综述】_第4页
资源描述:

《《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历经千年沧桑,可以说是我国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哲学智慧的主要“活水源头”。这部奇书,“作为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哲学专著,蕴涵着丰富的奇思妙想和变化哲理,它通过占筮的神秘外衣,焕发恍惚迷离、幽明窈绕的象微色彩。‘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刘勰指出:‘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不仅如此,《易经》有着独特而又神奇熹微的审美旨趣和现实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范晓丽、庞海清.论《周易》忧患意识的审美旨趣与现实情怀.湖北教育学报,2

2、007(9),9(24).42尚秉和先生:“最多者《易》解,……最难者《易》解,……苟非真治灼见之士,为扬榷其是非,厘订其得失,后学将胡所适从哉?”[2]黄寿祺.易学群书平议.北京:北京大学师范出版社,1988(6)《易》学专著层数不穷,学者对其的认知也逐代加深。一、《周易》研究的回顾1、《周易》的作者和时代问题的研究著名学者王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世纪三十年代间,学术界关于《周易》的作者和时代问题的论述出现了一次热潮,主要倾向是否定汉儒的说法。其基本观点约可归纳如下:《周易》“经”部的作者,顾颉刚、余永梁等人认为非伏羲、文王所作,而是周初作品;李镜池等人认为《周易

3、》编定于西周晚期,与《诗经》时代略同,作者亦非同一人;郭沫若认为《周易》之作决不能在春秋中叶以前,当在春秋以后,作者孔子的再传弟子馯臂子弓。至于《周易》,说者多承欧阳修以来“非孔子所作”的观点,郭沫若则是更进一步推测《易传》中的大部分是荀子的门徒们、楚国人著,著书时代当时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以后;钱玄同认为西汉初田何传《易》时,只有上下经和《彖》、《象》、《系辞》《文言》诸传,西汉中叶后加入汉人伪作的《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三篇;李镜池又对诸篇作具体推测,以为《彖传》、《象传》做于秦汉间,《系辞传》、《文言》作于汉昭、宣间,《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4、作于昭、宣后。[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122、关于《易传》性质的研究对此,学术界分歧较大,各种不同见解归结起来有以下6种。平心《关于周易的性质、历史内容和制作时代周易》:基本上是用谐隐文体和卜筮外形写成的一部特殊史书。[4]平心.关于周易的性质、历史内容和制作时代.学术月刊,1963,(7)3谈嘉德《周易初探》:《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书籍。[5]谈嘉德.周易初探.社会科学,1981,(1)宋祚胤《论周易的宇宙观》:《周易》是具有完整思想体系的著作,它的宇宙观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6]宋祚胤.论周易的宇宙观

5、.湖南师院学报,1981,(1)方克《论<易传>的运动变化思想》:《易传》由于受到了《经传》固有框架的限制,其基本哲学特征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与朴素辩证法思想内核的结合。[7]方克.论《易传》的运动变化思想.求索,1984,(1)徐志锐《论<周易>的乾坤哲学》:《周易》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依据,认为《周易》包含了由物到物的直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8]徐志锐.论《周易》的乾坤哲学.哲学研究,1980,(5)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周易》作为中外历史上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性质十分复杂,巫术、哲学、科学、史学着几个层面的性质全部具有,也全部对中国

6、文化产生过影响。[9]徐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哲学研究,1991,(9)二、《周易》悲感的现状研究徐子方《悲怨:一个文学史母题——中西经典作家的悲感认知以及描述》:悲感是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受到挫折以后的产物,忧郁(包括感伤)是悲感的一种表现。在不同的个人身上,悲感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尽情发泄,成了不可遏制的悲愤;有的极力压抑,成了难以言诉的忧郁。前者构成了悲剧的情感基调,后者则导致了感伤郁闷的文学情怀。[10]徐子方.悲怨:一个文学史母题——中西经典作家的悲感认知以及描述.学海,2005,(1),158徐子方《悲怨:中国古代文学之内驱———一个文学史母题的发展历程

7、描述》:中国古代悲怨文学是历史上中国文人承受深重苦难的直接后果,它记录和抒发了人生苦痛和理想破灭后的精神苦闷,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感知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基本情操和理想人格,体会到蕴含一腔怨恨的悲剧美,而且还可以看出,它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本质,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内驱力之一。[11]徐子方.悲怨:中国古代文学之内驱——一个文学史母题的发展历程描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7(4)瞿明刚《中国古代悲感文化略论》:“悲感”指人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缺失性体验所带来的否定性情绪情感,即喜、怒、哀、乐、爱、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