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国悲感文化的文学渊源【开题报告】

诗经:中国悲感文化的文学渊源【开题报告】

ID:30886862

大小:7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4

诗经:中国悲感文化的文学渊源【开题报告】_第1页
诗经:中国悲感文化的文学渊源【开题报告】_第2页
诗经:中国悲感文化的文学渊源【开题报告】_第3页
诗经:中国悲感文化的文学渊源【开题报告】_第4页
资源描述:

《诗经:中国悲感文化的文学渊源【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诗经:中国悲感文化的文学渊源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当前研究动态综述1、张法《中国文化与芯剧意识》中提到:作为文化意识Z—部分的悲剧意识,只要是成熟的都有自己的形态、结构和内容,它的载体是文学艺术。屮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各类文艺体裁屮,由于屮国文化以诗文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在典型地反映悲剧意识上,则为悲诗。屮国悲剧意识一开始是口常悲剧——《诗经》。两千多年来反复出现的口常悲剧意识几乎都可以在诗经屮找到原型。而《诗经》中的诸悲剧意识能成为一种文

2、化的悲剧模式又赖于后世的接受、充实、丰富。《诗经》中的《秦风・兼葭》最早写出了中国文化的追求悲剧意识。2、孙克强、张小平《〈诗经〉与屮国文化》中提到:《小雅》屮更多是批判政治的作品,其作品人多反映的是厉工、幽工时期有黑暗政治导致的社会动乱和民不聊牛的现实,并由此发岀感慨和批判,在哀叹之中暗喻这对黑暗政治的批判。哀叹之中蕴含着悲感。3、孙海沙在《论中国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以〈诗经>为个案》一文中提到,中国人的悲剧意识始终是与中国人的理性反思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中国人面对世界,往往采取实践理性把

3、握的方式去应战自己的对立面,从而达到自由,但由于这种理性实践自由是暂时无法实现的,这种准自由就产牛悲剧。于是,悲剧意识,作为必然性的一种淸醒体验、-•种文化观念上的心理积淀,在中国表现为不断地理性反思意识,在《诗经》中辺括形而上追求的反思,向死而牛的反思,和实践白由过程中的反思三个维度,是一种准白由状态的忧患意识。4、舉明刚《中国古代悲感文化略论》一文中提到:按照《毛诗序》的定义,《诗经》中“风”有怨刺之义:“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诫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因此,无论“正风”

4、还是“变风”,都存在大量悲感内蕴。但是,《诗经》的“变风”、“变雅”则更存在着更多的悲感。《诗经》里存在大量悲怨主旨的作晶,是中国文学悲感的主要滥觞。据《诗经索引》统计显示,《诗经》中表示喜、怒、哀、乐四种基本情感的常见词汇中,“忧”字90次;“哀”字28次「'伤"字作“伤痛”解吋出现15次;“悲”字11次;“怨”字9次。5、王志功在《论诗经的哲学精神方向》屮提出:《诗经》在敬天、事天的同时开始疑天和责天,发出了“视大梦梦”的怨愤之声。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冲突屮,人们不时感觉到祈求犬神的无助和所叉的愚弄

5、,因而发出了斥问和怨愤的呐喊。6、徐子方《悲怨:一个文学史母题——中西经典作家的悲感认知及其描述》一文中说道:从本质上说,追求快乐是现实人生的普遍原则。然而,当我们以此来审视作为人类心态直接体现的文学时,却发现快乐原则在许多场合并未起作用,文学家们人都在尽悄抒发着人生的悲愤和幽怨,其至有人把悲感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从《诗经》屮的变风、变雅到《楚辞》屮的政治怨愤和悲愁基调,到汉乐府中的悲凉的战乱诗章,从《古诗十九首》中对人牛•倏忽无常的悲吟,到北朝乐府的苍凉咏叹,此后小晚唐新乐府和李商隐杜荀鹤等人

6、的诗歌,以及整个五代两宋词坛的“幽婉”主思潮。7、温小腾《诗经的悲态美初探》中提出:诗经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有着悠久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影响。翻读《诗经》,你会感受到上古时代人们浓厚的悲情愁绪,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其悲态美学价值不容忽视。这里所说的悲态,是山人生失意的沉痛升华为宇宙人生本体询问的感伤情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悲感”指人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缺陷性体验所带来的否定性悄绪,即喜、怒、哀、乐、爱、恶、欲中的负极心理“怒”、“哀”、“恶”及其衍牛感情或相关感情凄、怨、悲、忧、苦

7、等等。悲感文学在作品数量和感人效果上独领风骚,古代不少杰出文人认为悲感是文学魅力的最高境界。匈牙利当代著名汉学家弗伦茨•托凯认为,在小国古代史诗和抒情诗Z间有一种诗体就是“悲歌”,以《离骚》为起源。他说:“芯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屈原诗派的影响比人们通常所想象的要广泛得多。悲歌不仅是屮国诗歌的一种倾向,而且它是一种恒定不变的倾向,它的影响深远,在中世纪,尤其是唐代的诗歌里还占优势。唐代人部分诗人都写了这种讽刺诗歌,而这些诗歌看起來都是具有悲歌的笔调:它们是对死广、厄运、离别等等的怨诉

8、。”按照《毛诗序》的定义,《诗经》中“风”有怨刺Z义:“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诵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因此,无论“正风”还是“变风”,都存在大量悲感内蕴。但是,《诗经》的“变风”、“变雅”则更存在着更多的悲感。根据《毛诗序》“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所谓“变”,就是指时世由盛变衰。“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当于“乱世之音”、“亡国之音”,自然比“正风”、“正雅”具有更多的悲感。《诗经》里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