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开题报告】

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开题报告】

ID:28161315

大小:7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8

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开题报告】_第1页
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开题报告】_第2页
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开题报告】_第3页
资源描述:

《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周易——中国悲感文化的哲学渊源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国内外研究动建国初期,学术界关于《周易》的作者和时代问题的论述、性质的研究出现过很多热潮。近儿年《周易》研究的势头相当的强劲,不同的老专家、青年学者,都纷纷研究探讨《周易》的各种有关问题,而对于《周易》的忧患思想更是讨论居多。钱基时在《〈周易〉为忧患之学》一文直接点出“《易》学是从忧患巾秋解脱”。王永平《〈周易〉忧患意识探析》、伍云《浅谈〈周易〉的大忧患意识及其影响》、李丕显《周易忧患情

2、结试探》、范晓丽、庞海清《论〈周易〉忧患意识的审美旨趣与现实情怀》、于S芳《〈周易〉中的忧患以上探析》等无不在其文章中阐述《周易》的忧患。(二)、选题的依据“中国哲学启蒙与夏商的奴隶社会,形成于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而中国哲学的来源则是《周易》。”《周易》是我国哲学的本源。无论是孔子提出的“仁”“恕”“礼”“义”“智”“信”等思维标准,庄子提山的“道”“无为”“逍遥”等生活准则,还是“天人合一”、“天道”“人道”“天干地支”“五行”等都是从《周易》的哲学思想中衍变而来。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

3、国悲感文化的哲学主源。它兼指“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以“占箭”外衣作为表象,六十四卦巾卦形符号系统以及与这些紧密相连的卦爻辞文字组成,其内涵的哲学思想则是由《易传》(又称《十翼》)来解说分析。《周易》通篇渗透着吉凶的转化和统一,六十叫经、传,无卦不含吉凶也无卦不含忧患的悲感。它的悲感内核是有关吉凶的忧患意识,而悲感主体则是“君子”、“大人”、“圣人”的言行思想来传达的。全文贯穿了一条心怀忧患以及如何防患的思想,全文无不处处启示着人们要居安思危、谨慎戒惧、防微杜渐、自强不息,如此才能摆脱凼境

4、,化险为夷,趋吉避凶。这部奇书,通过祌秘的“占筮”外衣,焕发出恍惚迷离、幽明窃绕的象征色彩,蕴含着其独特而又神奇的变化哲学,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哲学智慧的主要“活水源头”,它慑人心魂的悲感意蕴极易引起后世的强烈共鸣并对后世的人格模式,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以及“易象”的表达模式产生极其悠远的影响以上就是我选题的依据(三)选题的意义《周易》的悲感意蕴对历來“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力己任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以及英雄好汉产牛.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到他们立身处世与理想的不懈追求,也影响了他们的精神

5、状态与情感表达模式。它的悲感意蕴影响在于血脉的传承与精祌的渗透,它不会像政治与经济直接明显,但与它们相比只会更加地持久长远。故《周易》的竹学的悲感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深远,它哲学屮的悲感更是吸引了我的n光。所以作为了我的毕业论文课题方向。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内容.•1、引言,概括文章大致a容。2、“悲感”一词的阐述,以及《周易》的悲感是忧患意识。3、《周易》悲感的哲学对后世的影响。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摘录《易经》中的六十四卦以及它们的解说分析2、《周易》有关吉凶的判断和涵盖的辞句

6、,悲感内容是由哪些方而分析的3、对文献中所提及的忧患思想分析思考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一)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类法、讨论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探讨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对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全而、深入的论证。(二)分析阶段,根据研宂的计划,结合准备阶段的成果,对论题做出一些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三)总结阶段,理清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提升。四、参考文献[1]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北京:屮华书局出版社,(4),1984(3)[2]张涛.汉学研究,1989(

7、12).(2)[3]时培根.《周易》“忧患之学”及其对文学之影响.语文学刊,2006,(4)[4]刘大钧、李光地.周易折中.四川:巴蜀书社,(3).2008(10)[6]文吉昌、傅舶娜.论周易思想的哲学性构建.学术探讨,2010,(5)[7]范晓丽、庞海清.论《周易》忧患意识的审美R趣与现实怙怀.湖北教育学报,2007(9),9(24)[8]黄寿祺.易学群书平议.北京:北京大学师范出版社,1988(6)[6]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7]平心.关于周易的性质、历

8、史内各和制作时代.学术月刊,1963,(7)[11]谈嘉徳.周易初探.社会科学,1981,(1)[12]宋祚胤.论周易的宇宙观.湖南师院学报,1981,(1)[13]方克.论《易传》的运动变化思想.求索,1984,(1)[14]徐志锐.论《周易》的乾坤哲学.哲学研究,1980,(5)[15]徐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哲学研宂,1991,(9)[16]徐子方.悲怨:一个文学史母题一一中西经典作家的悲感认知以及描述.学海,2005,(1)•个文学史母题的发展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