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鉴赏教学中的出入法浅探

散文鉴赏教学中的出入法浅探

ID:46717461

大小:78.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27

散文鉴赏教学中的出入法浅探_第1页
散文鉴赏教学中的出入法浅探_第2页
散文鉴赏教学中的出入法浅探_第3页
散文鉴赏教学中的出入法浅探_第4页
散文鉴赏教学中的出入法浅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散文鉴赏教学中的出入法浅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散文鉴赏教学中的出入法浅探--王国维之美学思想在散文鉴赏课中的运用陈凡杰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类的记叙文教学•大纲规定了其教学目的:(1)掌握有关散文读写的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作品的能力。(3)发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从屮可以看出,第一条与记叙文教学的要求是相通的,第二条和第三条着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鉴赏能力是指学生对作品的品读,感知能力;而想象和联想能力则是学生和作品沟通之后对作品进一步深入理解,从而创造出新意象的思维活动能力。后者是一个质的飞跃,它需要学生对作品用心灵去感悟,用已有的知

2、识阅历去融通,用理智去思考;是获得欣赏的愉悦和满足之后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使学生产生这一质的飞跃,是传授者而临的一大课题。笔者愚见,培养这一质的飞跃应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归根结底有赖于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应是单纯的知识把握与想象和联想能力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因此,进行散文教学,传授知识固不可少,但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培养这一能力的关键应是把握好散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如何进行散文教学的情景创设,就是我们今天研讨的课题。•整体把握抽筋取髄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这是鉴赏教学必须

3、又必要的第一步,没有整体把握,就谈不上鉴赏教学,更谈不上情景创设。散文总的特点是“散”,这“散”不是松散,不是漫无边际,而是围绕着“神”的挥洒自如,随意点染,是在行文中放得开,收得拢。因而称“形散神不散”。优秀的散文往往谈古论今,融会中西,大至宇宙万象,小至花草虫鱼,作为其描写对象,尽可包罗其中。然而这里有一个统一的“神”在,并由一根红线贯穿文中。因此一篇散文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抽筋取髓,抓住文眼,理解作者组织诸多似“散”的材料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线索,进而挖掘“形”与“神”的结合点,理解作品的主旨。关于这些

4、,一般教法有诸多探讨,也是传授者经常运用到的,勿庸赘述。这里我们不妨借用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来谈一谈散文教学的第二步,即鉴赏问题。•入乎其内文我统一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文学小言》中又说:“文学中原有二质焉:曰景曰情。”这里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实质上就是意境。作为文学原质的“情”与“景”在这里与“意”和“境”是一致的,都是“我”和“物”在审美过程中的结合。王国维把“境界”视为文学最高的

5、审美标准,主要是针对诗歌。作为对散文的鉴赏,同样有其现实意义。优秀的散文作品,往往能使人吟咏再三,爱不释手,究其因,一方面是因其表达了一种深邃的思想,更重要的则是它往往蕴含着一个深邃的意境。所谓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即要做到情景交融。写诗要有意境,否则无诗意。同样,写散文也要讲究意境。杨朔就曾说,他写散文“总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追求诗的意境”,所以散文教学中,就应该深入分析作品的意境,即要把学生引导到文章的意境之中去,对作品进行体验玩

6、味,从而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引导学生“入乎其内”。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为亲。”把学生带入作者写作时的意境,使学生与作者相亲、相知,这是教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首先,作家的创作是“入乎其内”的。王国维强调诗人要“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故能写之故有生气”,这“入乎其内”包含着作家对具体的“宇宙人生”的深入理解,包含着他们的丰富阅历,广博知识及真情实感,如此,创作的作品才有生气,有生命力。同样阅读鉴赏的过程应是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乃至构思活动息息相通的。鉴赏过程包括两个方向相反和承的过程,一是欣

7、赏客体的审美价值的心灵化,一是欣赏主体审美水准、审美能力的外化。在这两个过程中,欣赏客体释放出的美的信息同欣赏主体审美心理结构中贮存的信息应是相互适应、相互契合的。如此,主客体才会自然地形成审美关系,从而迸发美感的火花,融会成情感的激流,形神交会,文我合一,产生动人心魄的美感效应。散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主体)的这种审美情趣,审美心理结构,从而捉高他们的审美水平。要引导学生“入乎其内”,就要在对作品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首先从背景,创作契机,创作构思等入手,然后循循诱导,逐渐使学主与作家的思想感情合轨,让学生能设

8、身处地地体会作家孕育某种情感的因素,达到一种文我同一的境界。如教《荷塘月色》,我打破了由背景切入的模式。第一步,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整体把握,抓文眼,明线索,初步体会情与景的关系,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淡雅、朦胧的景致是与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相融会的,如何深入理解这一点呢?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