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患者临床疗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患者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采用清热利湿、理气化瘀、通淋排石之自拟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并与采用石淋通颗粒治疗的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中痊愈16例,好转9例,无效2例;对照组中痊愈8例,好转10例,无效9例。对两组的治疗治疗效果进行统计比较发现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关键词: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的常见病。结石可见于肾、膀胱、输尿管和尿道的任何部位。但以肾与输尿管结石为常见[1]。其属中医学“石淋”、“血淋”之范畴。我院于2007年2月~2009年2月采用清
2、热利湿、理气化瘀、通淋排石之自拟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并与采用石淋通颗粒治疗的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2月〜2009年2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泌尿系结石患者54例,其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6.5±12.4)岁;病程5d~4a,平均病程(1.4±0.8)a;结石直径0.2〜1.0cm,其中单纯肾结石14例,输尿管结石32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8例。1.2诊断标准:①典型肾、输尿管绞痛,表现肾单侧或双侧腰部、中下腹部剧痛,并向大腿两侧或会阴部放射,剧痛常突然发生,腹部体征不明显。②
3、典型血尿症状。③经B超、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或CT确诊。④肾区叩击痛或侧腹部压痛[2]。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患者。1.3方法:按照贯序法将54例泌尿系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结石大小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给予一般的饮食调节,多饮水,控制感染,调节尿液pH值,以及解痉、止痛等综合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石淋通颗粒(国药准字Z51020507,四川本草制药厂生产)15g,开水冲服,1日3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自拟排石汤治疗。自拟排石汤药物组成为:制乳香12g、
4、川牛膝18g、鸡内金18g、白芍18g、石韦12g、瞿麦18g.滑石18g、车前子24g、三七務(冲服)3g.白茅根15g、生黄英24g、当归15g、冬葵子18g、生甘草6g。取上药1剂,加水适量,浸泡30min,武火煎沸后,文火再煎30min,两次取汁800ml,每服400ml,2次/d,分早晚温服。本文所有患者均以10d为1疗程,连用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所有患者均嘱适当作蹦跳活动,多饮开水,绞痛剧烈时可给予阿托品肌肉注射,必要时配合抗生素。1.4疗效判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治愈:砂石排出,症状及体征消失,B超或腹部平片检查无结石影;②好转:症状改善,B超或腹部平片结石
5、缩小或下移;③无效:症状及腹部平片、B超检查无变化[3]。(治愈+好转)/总例数二总有效率。1.5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中痊愈16例,好转9例,无效2例;对照组中痊愈8例,好转10例,无效9例。对两组的治疗治疗效果进行统计比较发现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3讨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中医学认为泌尿系结石多因湿热蕴蒸、气滞血瘀所
6、敛,其治疗宜清热利湿,理气化瘀,通淋排石[4]。本文采用清热利湿、理气化瘀、通淋排石之自拟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在自拟排石汤,方中乳香、川牛膝、三七破血通经,利尿通淋,引气血下行;鸡内金、石韦、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取石韦散之意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当归、芍药取当归芍药散之意,加黄茂,补气养血,助气化,使气升液降,缓急解痉止痛;诸药合用,使湿热祛,瘀滞消,气畅血活,结石自除[5]。这表明自拟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方法简单、经济、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辛红卫,田禾.排石汤加减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观察[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
7、04,30(1):44.[2]罗秀珍.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7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523.[3]陈兰敏•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12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7):72.[4]王文博•自拟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240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129.[5]张建华.自拟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84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8):4447.